榫卯|韩国都将榫卯技术申遗成功了,你还不了解中国榫卯的历史吗?

韩国将榫卯技术申遗成功?很遗憾 , 这件事情是真的 , 依据联合国资料 , 虽然这个申遗项目的名称是“大木匠与传统的木结构建筑” , 但在介绍里有这样的描述:对木材切割修型 , 然后在不使用钉子的条件下交错组合成木制件……

榫卯|韩国都将榫卯技术申遗成功了,你还不了解中国榫卯的历史吗?
文章图片
之前 , 韩国说端午节是他们的 , 还说汉字是他们发明的 , 这也说起来也是真的可笑 。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郭德纲和于谦的一段相声 。
韩国人最了不起 , 他们自己认为——端午节是韩国人发明的 , 中医是韩国人发明的 , 孔子是韩国人发明的 , 如来佛是韩国人发明的 , 孙悟空也是韩国人发明的 , 因为孙悟空玩的是棒子!连四大发明都是韩国人发明的!
郭德纲的搭档于谦问郭:那中国人发明了什么?
郭德纲说:中国人发明了韩国人!
虽然这只是一个段子 , 说出来可能真的就是为了博您一笑 , 但是作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 , 卯榫的历史以及它的发展和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 , 我想作为一个中国人 , 我们应该去了解 , 去认识 , 毕竟这是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 。
卯榫的定义
“圜凿而方柄兮 , 吾固知其鉏铻而难入 。 ”——《楚辞·九辩》 。 榫卯 , 古称衲凿(也有凿衲的称法) , 指榫头和卯眼 。 凿衲相应,故常用以喻彼此相合 。 汉桓宽《盐铁论·非鞅》:“有文武之规矩 , 而无周吕之凿构 , 则功业不成 。 ”衲 , 指榫头 , 用以插入另一部分的榫眼 , 使两部分连接起来 。 凿 , 指器物上的孔 , 是容纳柄(榫头)的 。 宋时已有榫卯的称法 。 程颍、程颐《二程遗书·伊川语录》(宋朱子编)中记载“衲凿者 , 榫卯也 。 榫卯圆则圆 , 榫卯方则方 。 ”宋代李诫所著《营造法式》书首“营造法式看样”及卷五“大木作制度举折”中 , 均有“卯眼”一词出现 。

榫卯|韩国都将榫卯技术申遗成功了,你还不了解中国榫卯的历史吗?
文章图片
榫卯|韩国都将榫卯技术申遗成功了,你还不了解中国榫卯的历史吗?】在木结构体系中 , 榫卯的主要功能是将结构各部件结合为统---的整体 , 通过榫卯结构传递荷载 , 使整个结构体系受力均衡、稳定坚固 。 与绑扎结合、金属缔固物结合、钉结合等相比 , 榫结合的强度最大也最为美观 。 且木质榫卯是一种柔性的连接 , 具有极好的弹性 , 使连接的部位具有一定程度的自我恢复能力 , 形成动态平衡 。 另外 , 从材料的角度说 , 即便是最为简单的木构造 , 也会碰到一个最根本的问题 。 就是要应付由于环境湿度的变化 , 木材横向与纵向的膨胀收缩率不同 , 从而导致各部分产生不同大小的位移 。 理论上 , 一个方向的榫卯组合 , 嵌接的部分经过若干年就会松脱 。 但是,当大量榫卯组合在一起时 , 由于榫卯结构是由不同方向嵌接 , 张紧与松脱的作用力便会互相抵销 , 形成复杂微妙的平衡 。 榫卯接合的另外一个显著优点在于它的可逆性 。 由榫卯连接的各个构件都可以拆分 , 便于运输组装以及构件的替换维修 。 但是 , 榫卯结合也有一个与生俱来的缺点 , 由于木构件要牺牲自身的一部分才能彼此咬合 , 使得构件的结合部位的断面要小于其他部分的实际尺寸,这就要求榫卯的剔除方式既要有足够搭接长度又要保证结合的强度 , 由此衍生出让榫等木构件的特殊做法 。
卯榫的历史
关于榫卯的起源有很多传说 。 相传春秋时期的鲁班用六根木条制作了一件叫做鲁班锁的玩具 , 这种木制玩具利用木材本身的凹凸十分巧妙的咬合在一起 。 其创意就来源于中国古代建筑的榫卯结构 。
在距今6500——6900年间新石器时代 , 榫卯就已经发展出其雏形 。 河姆渡遗址第-一期文化发现的干栏建筑遗迹中发掘出土了大量木构件,其中凿卯带榫的构件达百件以上 , 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榫卯" 。 这一时期金属工具尚未出现 , 使用石器加工木料并非易事 , 因此榫卯大多比较粗糙 , 只在原木上稍作修整 。 柱头柱脚榫、燕尾榫、企口榫等多种明清时期常用的榫卯在当时已经出现雏形 。 说明当时木结构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
春秋至西汉(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 由于金属工具的出现 , 木构技术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 细木作工艺非常发达 , 此时已有格肩榫、燕尾榫、透榫、勾挂榫等多种卯榫 。 战国时期的榫卯不仅形式多样 , 而且榫卯的受力性能也有了非常科学的运用 。 例如现代细木工工艺理论和实践证明 , 鸠尾榫的倾角不得大于10° , 否则会使榫尖端造成剪割破坏 。 根据林寿晋先生对战国时期燕尾榫角度的研究 , 四个实例中有三个在临界度10°以内 , 另外一项虽然超过10° , 但所差无几 。 "这充分正明 , 战国时期的木作工匠已经认识到燕尾榫榫头倾角与所受剪力的关系 , 并计算出正确或接近正确的倾角临界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