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漫谈“管军八位”,聊聊北宋三衙成熟的管军制,文明理性化的体现( 三 )


从此以后,殿前司与侍卫马军司、步军司合称为禁军“三衙”。三衙都指挥使合称为“禁军三帅”,藩镇军队遭裁撤,地方上的厢军也没有了战斗力,三衙禁军的权利地位凸显出来了,禁军除驻防京师以外,分驻天下军事要地。这样,只要抓住了三衙禁军的军权,那么,从指挥系统方面,皇帝在中央自然是要控驭一切的,标志着以管理中央禁军为中心,“分天下之兵而领之”的军管制度在宋初正式确立。
宋太宗在太祖朝的基础之上,又对殿前、侍卫二司进行了两方面的调整。首先,恢复了殿前副都指挥使一职;然后,设置捧日、天武四厢都指挥使和新设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二职,“两司三衙合十二员”,也就是说,管军人数达到最多的十二人。
直到宋仁宗朝,三衙管军制度才得以定型,其编制不再像宋初三朝那样增减不定,除殿前和马步军都指挥使“或不常置”以外,实际编制固定为三衙四厢“管军八位”:殿前副都指挥使和都虞候、马军副都指挥使和都虞候、步军副都指挥使和都虞候,还有,捧日天武四厢都指挥使、龙(武)神卫四厢都指挥使。
丽水市庆元县大济村,历史上人口不足三百人,自宋仁宗1024年,到宋理宗公元1256年,走出26位进士
明代李贽更加认为:仁宗一朝,“鉅公辈出,尤千载一时也”,毋庸置疑,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教育最繁荣的时代,尤其仁宗朝人才鼎盛,出现了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名臣,比如范仲淹、、包拯、文彦博、种世衡等,甚至活跃在神宗、哲宗朝乃至徽宗前期的王安石、司马光、刘挚等一大批人才,实际上也都是仁宗一朝养育而成的。文学、艺术、思想、学术和科学技术上更是群星灿烂,如柳永、苏轼、欧阳修、黄庭坚,周敦颐、程颢、程颐、沈括等等。
北宋的繁荣,之所以全面开花,除了仁宗皇帝施忠厚之政的原因之外,防止地方形成割据势力而导致内乱的“管军八位”禁军制度是社会稳定最直接的原因,稳定的社会环境才能推动人才的培养啊。

北宋|漫谈“管军八位”,聊聊北宋三衙成熟的管军制,文明理性化的体现
文章插图
北宋重文抑制,人人都想当文官
北宋在三衙管军制度上的安排,体现在三衙管军人员上的变化上,管军人员时增时减,而增减情况又是皇帝根据政局战事随意而定的,甚至就是自己的意愿。比如,真宗景德年间,出现了马、步军缺帅的混乱局面,使得殿前都指挥使高琼兼领马、步二司,最终在高琼进谏下,真宗才恢复殿前、马军副都指挥使的职务,但马、步军都指挥使依然一直空缺。这个时候,辽宋战争的基本结束,真宗的这种安排,就是有意大规模地裁减军队,对高级将领的尽量压缩。
三衙的都指挥使一直空缺,从官阶上分析,殿前都指挥使为从二品,而侍卫马步两司的都指挥使和副都指挥使仅为正五品,都虞候官阶就更低了,也就是说,三衙的最高统领殿前副都指挥使仅为正四品官阶。统治者的思路和“管军八位”制度的作用就一目了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