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方回,诗经,北宋|“半山非不尔,僻学汴梁亡”:拉上王安石,也没人记得方回
文章图片
这两句诗出自元代诗人方回的《后秋思五言五首》之一 。
诗与风骚迫 , 文兼史汉长 。
半山非不尔 , 僻学汴梁亡 。
纵观《后秋思五言五首》 , 都是比较老态的萧瑟词语 , 应该是作于方回晚年 。 方回这个人呢 , 是典型的文高品低的人 , 是正宗给宋儒理学形象抹黑的人 。 他的诗走的是北宋末年“江西诗派” , 推黄庭坚、陈师道为偶 , 在诗文和诗评上是有一定成就的 。
方回于南宋理宗时登第 , 为了结交权臣贾似道 , 写了《梅花百咏》献媚 。 后来贾似道在丁家洲大败于元兵 , 群臣请诛 , 这个方回又冲在前面 , 上了“十可斩之疏” , 典型地“趁人病 , 要人命” , 并且因此得任严州(今浙江建德)知府 。
他的为人之道 , 就是见风使舵 , 投机钻营 , 在世时已经为人所不齿 。
他为官也不地道 。 生在乱世 , 不说视死如归 , 至少不要做得太讨人厌 。 元军未到时 , 方回牌坊立得可好了 , 一定与城共生死存亡 。 元军一到 , 望风而降 , 并且当上了元朝的建德路总管 。 在国家大义面前 , 同样地让人鄙视 。
文章图片
可他偏偏命很长 , 活了七八十岁 , 在《后秋思五言五首》中也有提到 , 兄弟十人全都不在了 , 剩下他一个人黯然神伤 。
中国人看作品是带有偏见的 , 这样一个既无大义 , 也无人情的伪道学家 , 诗文写得再好 , 也是会被有意忽略的 。 所以如今知道方回的人很少 , 更不要提他的作品了 。
而他这首诗里面还恬不知耻地把自己和王安石作比较 , 认为自己的学问和王安石差不多了 , 只是也和王安石一样 , 生不逢时罢了 。
王安石的熙宁变法在当时的震动是非常大的 , 而且由于保守派的攻击、污蔑 , 变法直接为北宋的衰亡背了黑锅 。 我们今天当然知道这一切的原委 , 但是当时的老百姓和文人 , 哪怕是皇帝 , 都不可能看得很清楚 。 所以北宋到南宋 , 王安石的变法一直被文人们口诛笔伐 , 甚至把他丑化成獾子精 , 投胎下凡就是专门来祸乱人间的 。
但即便如此 , 对于王安石的学问和诗文 , 没有任何人敢说一个不字 。 而且即使熙宁变法客观上加剧了社会矛盾 , 让北宋的终局提早到来 , 但是王安石的心正 , 这是所有人 , 包括他的政敌都认同的——而这一点 , 正是方回所缺乏的 , 而且还不自知 。
文章图片
我们来看方回这首五言怎么写的 。
“诗与风骚迫” , 第二字为仄 , 尾字为仄 , 所以这是一首仄起不入韵的五言绝句 , 押平水韵“七阳”部 。 全诗平仄严合 , 用字考究 。 这正是江西诗派的特色 。 具体平仄格式因为有文章专栏讲述 , 这里就不详解了 。
- 王安石|忠诚能干的大臣却在历史上变成的奸臣
- 苏轼:先后得罪王安石与司马光,只得外任地方官,修筑西湖苏堤
- 宋史165:王安石变法失败,忧愤而死,大宋强国梦化为泡影
- 与王安石唱对台戏的司马光,是一个比王安石更不合格的政治家
- 我叫王安石,在十一世纪的宋朝给您拜年
- 宋史152:王安石在宋神宗支持下推行变法,与司马光产生误会
- 宋史151:开源还是节流?王安石与司马光的改革主张分歧严重
- 王安石与司马光: 和而不同的君子作风
- 王安石 浪淘沙令
- 王安石|苏东坡的政敌——王安石,两大诗人的个人恩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