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先后得罪王安石与司马光,只得外任地方官,修筑西湖苏堤

古语常说:“学而优则仕” , 这句话应该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统治下 , 所有的读书之人共同的追求 , 就连才华横溢的大文豪苏轼也无法跳出这一个思想的禁锢 。
公元1061年 , 当时只有25岁的苏轼参与了制科考试 , 并在考试中取得了成绩的优异 , 深得宋仁宗赵祯的器重 , 被派遣到了陕西西部的凤翔担任大理寺评事及签书凤翔府判官的职务 , 也就是一个辅助当地州官的官员 。
苏轼初次走上仕途之路 , 来到凤翔便开始尽职尽责地调访民情 , 为当地的老百姓解决了许多生活上面临的困难 。
苏轼经过走访了解到 , 许多的贫民因为无力偿还朝廷的债务而被抓进监狱 。 于是 , 苏轼上书主管部门要求赦免平民百姓的一切债务 , 并极力反对掠夺老百姓财产的罪恶行径 , 深受当地百姓们的拥护和爱戴 。

苏轼:先后得罪王安石与司马光,只得外任地方官,修筑西湖苏堤
文章图片
苏轼:先后得罪王安石与司马光,只得外任地方官,修筑西湖苏堤】苏轼
公元1065年 , 苏轼在凤翔任职满三年返回了京城 , 宋英宗赵曙非常赏识苏轼的才华 , 准备提拔他为翰林(皇帝的文学侍从官) 。 但由于受到了宰相韩琦的从中阻挠 , 宋英宗就任命苏轼担任直史官 , 主要负责编修宋朝的国史 。
正如苏轼所说的“人有悲欢离合 , 月有阴晴圆缺” , 刚刚返回京城还不到一年的时间 , 妻子王弗和父亲苏洵相继离开了人世 。
因为在古代 , 人们十分讲究“百善孝为先” , 苏轼只好辞掉了官职 , 与弟弟苏辙一同护送父亲的灵柩回到四川眉山丁忧的老家 , 并守孝三年 。
等到苏轼兄弟二人为父亲的三年守孝期结束 , 准备重返朝廷的时候 , 皇帝宋英宗赵曙驾崩 , 他的长子宋神宗赵顼继位 , 将国号改为熙宁 。

苏轼:先后得罪王安石与司马光,只得外任地方官,修筑西湖苏堤
文章图片
苏轼雕像
然而 , 等待着苏轼的将是一场激烈的政治风暴 , 他后半程的人生命运也与这场政治风暴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
公元1069年 , 苏轼再次踏上了仕途的道路 , 此时正赶上王安石变法 。 王安石作为朝廷的参知政事 , 极力推行一系列的新政策 , 其目的在于强国富民 , 缓和国内的矛盾 , 巩固朝廷的统治 。
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一派则极力反对王安石的变法改革 , 改革派和保守派唇枪舌剑 , 从此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斗争 。
苏轼是一个典型的保守派 , 他不能接受王安石提出的疾风暴雨式的改革 , 于是就向宋神宗赵顼上了多道奏章 , 在奏折中表明了自己反对王安石变法的理由 , 并请求皇帝应当尽快制止 。
苏轼的这一行为引起了王安石的愤怒 , 他深深感受到了自己在这场针锋相对的斗争中所面临的危险 。

苏轼:先后得罪王安石与司马光,只得外任地方官,修筑西湖苏堤
文章图片
王安石变法
为了躲避这场无休止的争斗 , 就主动向宋神宗皇帝上书 , 请求外任地方官 。
宋神宗最终同意了苏轼的请求 , 调他去杭州担任通判一职 。
在杭州担任通判的期间 , 苏轼行使了一个作为父母官的职责 , 为百姓解决了不少生活上的难题 , 重新修通了早已废置的六个钱塘水井 , 解决了当地老百姓长期吃水困难的难题 。
苏轼请求外任的时间长达8年之久 , 在这期间 , 他先后分别被调往了密州、徐州和湖州担任知州 , 造福了一方百姓 , 也得到了宋神宗的高度赞赏 。
公元1079年 , 苏轼按照每年的惯例 , 需要给朝廷呈上一封表示感谢的奏章 。 然而 , 苏轼怎么也不会想到 , 这次呈上的《湖州谢上表》却险些给他带来了杀身之祸 。

苏轼:先后得罪王安石与司马光,只得外任地方官,修筑西湖苏堤
文章图片
《湖州谢上表》部分
苏轼在外任地方官的这八年时间里 , 北宋朝廷中的内部斗争早已十分激烈 , 因早期苏轼对变法持有反对的态度 , 站在王安石变法一派的御史中丞李定就一直对他怀恨在心 。
李定在反复细读苏轼呈上来的这份《湖州谢上表》后 , 从字里行间挑出了几处非常刺眼的文字 , 于是上报给宋神宗:
“苏轼妄自尊大 , 大放厥词 , 愚弄朝廷 。 ”
宋神宗听信了李定、何正臣的谗言 , 便下令彻查苏轼的案子 , 并将此案交给了御史台调查处理 。
由于御史台自从汉代时期以来 , 就被称为“乌台” , 所以 , 苏轼的这个案子也被称为“鸟台诗案” 。
公元1079年8月18日 , 44岁的苏轼因人诬陷而被抓捕入狱 , 经过两个多月的审理 , 他在狱中受尽了非人的折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