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先后得罪王安石与司马光,只得外任地方官,修筑西湖苏堤( 二 )



苏轼:先后得罪王安石与司马光,只得外任地方官,修筑西湖苏堤
文章图片
宋神宗赵顼
更加让人可恨的是 , 御史中丞李定、何正臣等人又强行给苏轼定下了四大罪状 , 请求宋神宗将苏轼处死 。
宋神宗不忍心苏轼就这么被处死 , 决定对他从轻发落 。
公元1080年 , 苏轼被发配到黄州担任职黄州团练副使 , 实际上就是由黄州官府代为看管的一名犯官 。
由于在这里是戴罪之身 , 又没有俸禄薪水可拿 , 苏轼一家二十多口人过着非常艰苦的日子 。
在黄州的5年时间里 , 当地不断发生自然灾害 , 百姓的生活积极贫困 , 而朝廷的赋税却没有得到一丝的减免 , 苏轼亲眼看到一位老父亲无奈只好亲手将刚刚出生下来的婴儿溺死 。
苏轼一家人几乎自己都顾不上自己 , 也不忘当地百姓的疾苦 , 他不仅向鄂州知州写信请求发放赈灾粮食 , 并在民间组织赈济团体 , 来救助那些贫困的灾民 。

苏轼:先后得罪王安石与司马光,只得外任地方官,修筑西湖苏堤
文章图片
苏轼外任和被贬地区
公元1085年3月5日 , 38岁的皇帝宋神宗赵顼病故 , 年仅10岁的宋哲宗赵煦继位 , 太皇太后高氏垂帘听政 。
高太后自身就是一个保守派 , 自然任命已经年满66岁、且已经隐退了15年之久的司马光主持国政 , 而司马光向朝廷推荐了苏轼 。
得到了司马光的举荐 , 苏轼在接下来的17个月的时间里 , 从一个地处偏远的犯官一路青云直上 , 直升到了三品大员 。
经历了少年成名 , 初出茅庐 , 地方任官 , “乌台诗案” , 贬谪黄州等一系列的事件 , 苏轼早已不再是那个空怀一腔热情、头脑容易发热的毛头小子了 。
特别是经历了在黄州五年的深刻反省与人生感悟 , 苏轼对自己多了一份清醒的认识 , 对他人多了一份宽容的胸怀 , 对变法多了一份理性的同情和理智的反省 , 对人生的荣辱成败多了一份旷达超然的思考 。

苏轼:先后得罪王安石与司马光,只得外任地方官,修筑西湖苏堤
文章图片
苏轼像
在如今的苏轼眼中看来 , 无论是改革新法 , 还是坚持旧法 , 都要较量利害 , 实事求是 。
主持国政的保守派司马光 , 第一步就是废除了王安石留下的新法 , 并重新起用当时反对王安石变法的大臣们 。
让司马光意想不到的是 , 在自己的力荐下才能够重返朝堂的苏轼 , 却没有对他言听计从 。
苏轼在与好朋友的信中写道:
“过去的君子以王安石为榜样 , 追随他 , 现在的君子以司马光为榜样 , 追随他 。 我与司马光彼此是多年相知的老朋友 , 关系亲密无间 , 但是我却不会盲目地追随他 。 ”
苏轼的这种率真执着的做人原则 , 实事求是的行事方针 , 让他与司马光之间产生了明显的矛盾 。

苏轼:先后得罪王安石与司马光,只得外任地方官,修筑西湖苏堤
文章图片
高太后
苏轼似乎总是在不合时宜的时候出现在朝堂之上 , 在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执政的朝廷中 , 不听从司马光的命令 , 显然就是无法立足的 。 苏轼自知不能长久留在京城 , 不得不再次请求外任地方官 。
公元1089年 , 高太后准许苏轼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出任杭州知州 , 再次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杭州 。
18年前 , 苏轼遭到了以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的排挤 , 不得不请求外任地方官 , 来到的第一站就是杭州 。 如今 , 他再次遭到了来自保守派的内部排挤 , 而外任的第一站也是杭州 , 真是历史的巧合 。
在如今的杭州西湖的苏堤 , 曾留下了苏轼的身影 , 在担任杭州知州期间 , 他在这里疏浚湖底下的淤泥 , 铲除湖面上的水草 , 用湖草和淤泥修筑起了一道长堤 , 横跨西湖的南北 , 将西湖分为了里湖和外湖 。

苏轼:先后得罪王安石与司马光,只得外任地方官,修筑西湖苏堤
文章图片
北宋元祐六年(公元1091年) , 继任知州林希在堤上立下了苏公碑 , 后人因此把这个长堤称为“苏堤” 。
苏轼还在西湖上修建起了九座亭阁 , 芙蓉杨柳 , 小桥亭阁 , 构成了西湖一道新的风景线 。
苏轼对于西湖的整治改造完成后 , 还时不时与好朋友乘船畅游在西湖之上 , 吟诗作对 , 为我们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句:
“我凿西湖还旧观 , 一眼已尽西南碧 。 又将回夺浮山险 , 千艘夜下无南北 。 ”
苏轼这一次离开北宋朝廷外任地方官 , 用了五年的时间 , 先后担任了杭州、颍州、扬州和定州四个地方的知州 。 虽然处在频繁的调动当中 , 却竭尽全力地想办法为当地的老百姓多做一些实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