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兵部尚书陈新甲的双面胶,否决洪承畴战略大败,又因和谈泄密被杀

撰文|赵固仁是持久战还是速战速决,成了大明生死攸关的抉择。书案面前,崇祯正式下发洪承畴出任蓟辽总督任命旨意,按照计划,他将率领大明最后全面精锐部队与建立不久的清朝皇太极进行决战。一时之间,风起云涌,辽东的局势牵动着所有人的神经。此前的几位总督无一不是悲剧收场,那么洪承畴能否摆脱这一魔咒?而最重要的是,留给洪承畴的时间却越来越紧迫。一时之间大明的空气弥漫着焦虑、急躁、忧愤和惊惧。对于这种情绪,崇祯自己用笔墨写下“灭寇雪耻”的条幅传示臣下观看,以表明最高意志力。
尚书|兵部尚书陈新甲的双面胶,否决洪承畴战略大败,又因和谈泄密被杀
文章插图
影视画面礼部右侍郎蒋德璟看后跪着向崇祯说:“我皇上灭寇雪耻四字,就是中兴大有为根本。”接下来话锋一转却说:“过去每次都见到皇上传旨意给兵各部,以及申饬各地督府,所言无不周密详细,可是到头来各边都没有施行。其实兵何曾练?只是将花名册点操一番,花刀花枪,全无实著。”这句话显然让崇祯大吃一惊,不由得对他说:“闻所未闻。”然而,蒋德璟所说的是再普通不过的实情,对于皇帝来说竟然是不可理解的地步,显然暴漏了这位皇帝对宫墙之外的事务知之不多,这种短板无疑是大明宫廷教育成长的结果。君臣此后又对练兵和局势进行了深入探讨,最后蒋德璟还鼓励崇祯说:“皇上神武百倍太宗,何患小丑”,希望他恪守祖制,自然“指日中兴。”用这些浮皮潦草的拍马结束了对话。崇祯十三年洪承畴集结十三万兵力在锦州、松山一线摆开与清朝决战的架势。按照洪承畴的战略预判是这场战争必须是持久战,而保存实力,固守城池才能握有更大的把握。在向皇帝汇报中,洪承畴用“且战且守”来表述这场战争的打算。洪承畴的这种且战且守的战略是实事求是的,也是当时唯一可取的方案,况且坚守锦州城的总兵祖大寿被困五个月之久,仍信心十足,特地派士兵出城向洪承畴传话,城内粮食足可支持半年,要洪承畴用步步为营进逼,不要轻易交战。《明清史料》
尚书|兵部尚书陈新甲的双面胶,否决洪承畴战略大败,又因和谈泄密被杀
文章插图
洪承畴画像对于洪承畴的“且战且守”,内阁一些官员向皇帝频频暗示,洪承畴是拥兵自重,坐吃山空,徒耗粮饷。面对这种情况,他召见兵部尚书陈新甲商量下一步如何走向。陈新甲算是有长期基层经验的官吏,担任过宁远前线兵备官员。对皇帝的问题,他回家后,仔细斟酌写出了一份“十可忧十可议”的报告,整体来说就是要速战速决。崇祯收到意见后转发给洪承畴,在看了这些内容后,洪承畴认为速战速决完全不可能实现,因为大明对大清的战争已经持续多年,再者“转输为艰,鞭长莫及,不若稍待,使彼自困为得。”虽然来势凶猛,但是他们的后方补给不会持久,显然这是最为成熟的计划。战争是个放大器,他清晰地放大了崇祯应对这场战争的短板与定见。看了洪承畴的奏报他觉得洪承畴说的有道理,当陈新甲再来鼓动速战时,又觉得陈说的有道理。最后从支持洪承畴转变听取陈新甲并下发给洪承畴催战令,叫他“刻期进兵”。关键时刻犹疑不决,这是崇祯身上最大的弱点,显然性格上缺乏的定力隐藏着他难以指挥这场最重要的战争对决的胜利。与此同时,陈新甲以兵部尚书的身份给洪承畴写信,警告他:“你出关用兵一年有余,耗费饷银数十万两,既不能解锦州之围,若再使内地受困,到那时,你不进山海关,则长城沿线空虚,如往辽西,则宝山空返,何以副皇上圣明,而谢朝中文武诸臣之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