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焚书与伏生护《尚书》,文化存废及传承为何形成尖锐对立?

公元前213年 , 李斯向秦始皇上书 , 陈述一个观点:语皆道古以害今 , 饰虚言以乱实 , 人善其所私学 , 以非上所建立 。
当社会上私学太多的时候就会对皇帝的诏令产生冲击 , 因为人们信任自己所信奉的学说 , 这显然就与天下只有一个皇帝起了冲突 。 因为所有臣民应该忠于皇帝 , 而不是其他人 。
大家思想观点不一样时就容易产生分散 , 这个时候有心人就会散布自己的学说去诱惑底层百姓从而给整个国家带来混乱 , 影响皇帝的权威和统治稳定 。
他给出的对策就是除了医药、占卜、种植这些工具性的书籍之外 , 其他书籍必须在30天内上交销毁 , 不能按时上交则判处黥刑并罚做筑城苦役 。

秦始皇焚书与伏生护《尚书》,文化存废及传承为何形成尖锐对立?
文章图片
秦始皇觉得有道理 , 这样就拉开长达二千多年封建王朝的思想禁锢史 。 《诗经》、《尚书》和诸子百家的著作被列入黑名单 。
整个秦朝只有一种学说 , 那就是法家 。 这就是焚书的始末 。
我们现在为什么还可以看到《尚书》 , 这是知常容想和大家一起聊的一个很重要人物:伏生 。
伏生是谁?估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 。
伏生名胜 , 字子贱 , 这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张岱的观点 , 他在他的著作《夜航船》中标注这种说法来自西汉碑 。
伏生是怎么保存《尚书》 , 难道不怪处罚吗?

秦始皇焚书与伏生护《尚书》,文化存废及传承为何形成尖锐对立?
文章图片
秦始皇焚书与伏生护《尚书》,文化存废及传承为何形成尖锐对立?】《史记·袁盎晁错列传》中记载伏生在汉文帝朝时就有90多岁了 , 此时天下没有精通《尚书》之人 , 汉文帝就派了晁错跟着伏生学习 。
孝文帝时 , 天下无治尚书者 , 独闻济南伏生故秦博士 , 治尚书 , 年九十馀 , 老不可徵 , 乃诏太常使人往受之 。
伏生寿命也够长的 , 晁错向汉文帝上《言兵事疏》 , 提出“以蛮夷攻蛮夷”的观点是在公元前169年 , 在此之前晁错就已经向伏生学习 。
这样我们可以反推伏生出生在公元前260年之前 。 公元前260年发生了“长平之战” , 赵括被杀 , 秦始皇此时还在一个婴儿 。
这样算下来 , 伏生算经历战国末期 , 秦国 , 以及西汉 。
伏生的长寿是中华文化之幸 , 这或许是冥冥之中注定中华文化连绵不断之运 。 伏生之运在此时就代表《尚书》之运势 。
伏生是怎么传下《尚书》的?

秦始皇焚书与伏生护《尚书》,文化存废及传承为何形成尖锐对立?
文章图片
书是怎么来的?
《书序》曰:济南伏生 , 年过九十 , 失其本经 , 口以傅授 。
书已经不见了 , 凭着伏生的记忆传授的 , 要知道人的记忆是不可能像文字一样诚实 , 会发生一些变化的 。 这是一种说法 。
第二种说法是伏生还有书 , 藏在墙壁 , 但不全了 。
案《史记》:“秦时焚书 , 伏生壁藏之 。 其后兵火起 , 流 。 汉定天下 , 伏生求其书 , 亡数十篇 , 独得二十九篇 , 以教于齐鲁之閒 。 ”——《尚书正义》
第三种说法是伏生将《尚书》藏在山中
遭秦用李斯之议 , 燔烧《五经》 , 济南伏生抱百篇藏於山中 。 ——《论衡·正说篇》
一共几篇 , 这些说法也不统一 , 不管哪一种说法 , 伏生保存《尚书》 , 讲《尚书》伏人就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功臣 。
怎么传授呢?

秦始皇焚书与伏生护《尚书》,文化存废及传承为何形成尖锐对立?
文章图片
第一种说法是伏生自己教 , 另一种说法是伏生老了 , 由他女儿教 。
又《古文尚书·序》曰:伏生老 , 言不可晓 , 使其女传言授晁错 。
《尚书》传播发展路线:
两条线 , 一条是官方线 , 那就是晁错这一条线 , 晁错传给倪宽 , 倪宽在汉武帝朝官至御史大夫 。
另一条线是民间线 , 由伏生传给同郡张生 , 张生传给夏侯都尉 , 欧阳生 。 这里还有一种说法欧阳生传给倪宽 , 倪宽又一次传给欧阳生的后代 , 最后传到欧阳高这里 。
夏侯都尉这条线传给夏侯胜 , 夏侯胜传给夏侯建 。 夏侯胜在汉宣帝朝曾任太子太傅等职 , 九十岁辞世时 , 皇太后为其穿素服五日 。
所以《尚书》有欧阳 , 大、小夏侯三家 。
上面这些路线传播记载在《隋书》中 。
秦始皇焚书与伏生护书的始末 , 看似只是《尚书》存废之争 , 实际上是关于文化存废及传承看法的差异化 。

秦始皇焚书与伏生护《尚书》,文化存废及传承为何形成尖锐对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