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低估不是低估值,物超所值才关键


中年|低估不是低估值,物超所值才关键
本文插图
【中年|低估不是低估值,物超所值才关键】
最近几周 , 伴随A股市场波动的加大 , 上半年极度偏向科技医疗消费的市场风格 , 正悄然发生改变(至少在投资者的预期层面出现了变化) 。
于是 , 当上周三我们邀请基金业务部总经理姜诚在天天基金上和投资者进行直播互动时 , 发现诸如“近期风格是不是切换到了低估值板块”、“低估值板块会有哪些机会”的问题 , 竟如潮水般涌来 。
更重要的是 , 我们发现不少投资者将“低估”和“低估值”这两个概念混为一谈 。
不是玩咬文嚼字的游戏 , 但投资中的低估和低估值 , 真的不是一回事 。 借用姜诚在直播中的回答 , 低估值的标准相对简单 , 其所指要么是横向对比明显的估值折价 , 比如当下金融地产行业相对于医药和TMT行业 , 呈现低市盈率和低市净率的特征;要么是时间序列上相对于自身的低估值分位数 。
而低估 , 则是指股价相对于价值有所折扣 , 其对应的概念 , 是物超所值 。
中年|低估不是低估值,物超所值才关键
本文插图
换句话说 , 有些行业的估值很低 , 却并不必然属于低估范畴——因为它本就只值那个价 。
那么 , 为什么会有不少投资者将“低估值”、而非“低估”视为投资的新动向呢?原因也许有二 。
一是低估值作为一类标签 , 比较容易辨识和界定 。 对低估值的界定 , 通过客观的数据比较即可得出结论;但对低估的界定则涉及主观的价值判断 , 会有争议 , 操作难度相对较大 。
二是当下市场确实存在风格转换的博弈预期 , 以此为标签形成“低估值”概念股 , 在估值分化极致等催化剂的作用下 , 蕴含着短期爆发的可能 。 相比之下 , “低估”的潜台词却是在短期内与市场的大多数人为敌(如果市场对其价值形成共识 , 也就不存在低估一说) , 最终价值的兑现必然需要时间来消化 。 从这个意义上 , 持有“低估值”个股的动力 , 显然远胜于持有“低估”个股的动力 。
但价值投资之所求 , 不是“低估值” , 而是物超所值的“低估” 。 借用姜诚打的比方 , 物超所值可以是以中等马的价格买上等马 , 也可以是以下等马的价格买中等马 。
中年|低估不是低估值,物超所值才关键
本文插图
第一种情况以中等马的价格买上等马 , 对公司的质量有较高要求 , 包括但不限于清晰的商业模式、明确的竞争优势、广阔的增长前景等等 , 在满足上述条件时 , 如果股票的估值并不离谱 , 就形成了巴菲特所说的“以合理价格买优秀企业”的情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