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海外银行IT理念发展启示录


it|海外银行IT理念发展启示录
文章插图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计算机文艺复兴(id:gh_111b1f3866f6),作者李博伦,图源图虫,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前言:国内的银行都是有食堂的,食堂模式要不就是自建或外包,但菜单一直由行领导决定。而海外的银行大多数都是叫外卖的,而且为了迎合不同员工的口味,外卖的形式是预制半成品。国内银行会走上吃外卖的道路吗,还是会因为担心食品安全问题而放弃?
1.银行IT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口1.1.架构上,分布式和中台化齐头并进
传统架构下银行IT建设面临内外两大困局,转型是银行生存和发展的迫切需求。对外,互联网公司跨界竞争,在移动支付、借贷服务等领域占据流量入口,银行渠道建设困难,零售业务被大量蚕食。且因此出现的生态化、多元化的金融服务催生了海量用户、海量数据和高并发的业务场景,而集中式架构的核心系统是一个庞大的单体应用,升级迭代复杂,难以应对互联网时代业务快速创新的需求。对内,银行按部门、按业务条线等维度划分各个IT系统,各系统相对独立,导致了“竖井式”开发、烟囱林立等问题。在人员组织上也是按部门管理,部门间有严重的权责壁垒,跨部门、跨系统提供组合服务较为困难。针对两大困局,银行分别需要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向进行架构升级。
1.1.1.集中式硬件架构向分布式过渡
纵观我国银行IT四十年发展史,大致经历了分散式架构,集中式架构,再到分布式+集中式双核架构的三次变迁。20 世纪 80 年代,银行开始引入主机系统,此时构建的业务系统高度分散,效率极低。每个地级市都有自己的业务系统,彼此业务无法联通,一笔跨地区汇款需要多级清算,流程如下:一个城市的网点——市分行——省分行——总行——目标地省分行——市分行——网点,而现在是实时转账、零级清算、秒级到账。90 年代末,随着计算机性能的提升和网络的发展,银行对数据集中的需求愈发强烈,大集中架构拉开帷幕。2010年左右,分布式架构渐渐进入主流视野,集中与分布式融合的架构成为我国银行IT主要发展方向。
it|海外银行IT理念发展启示录
文章插图
基于IBM大型机的集中式系统仍是主流,但劣势渐显。集中式架构是将所需的数据集中于一台或多台主计算机组成的中心节点中,共享同一套计算和存储资源,通过提升单台服务器的性能来满足业务不断发展的需求。目前我国各大型国有商业银行普遍采用“IOE”等海外厂商掌控的集中式架构,该架构基于IBM大型机构建,具有集中、专有、封闭的特点,银行每年还需为此投入高昂的运维费用,结构僵化且性价比低。
分布式架构的业务处理分散在多个节点上,相互协同以提供服务。分布式架构对系统进行层次化、细粒化,然后按业务功能、模块设计等打包成独立的小应用,每个小应用作为一个独立的部署单元,分离的小应用之间可通过远程请求或共享服务组件方式完成跨应用调用。该架构采用相对分散的中小型服务器,实现高内聚低耦合,具有可扩展性强、处理效率高、容错能力强等特点。此外,它还是大数据、机器学习、人工智能、区块链的支撑技术,为银行IT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it|海外银行IT理念发展启示录
文章插图

it|海外银行IT理念发展启示录
文章插图
两种架构各有优势,当前趋势是双架构融合。集中式架构能够保证银行资金账户的安全性、实时性、交易一致性;分布式架构可向数量众多、分布广泛小微客户提供高扩展性、多变的服务。在构建银行IT系统过程中,我国银行倾向于向集中式和分布式架构有机融合的架构体系进行转型。即对银行的核心业务坚持集中式的道路,对面向互联网的数据量庞大的非核心业务采取分布式架构,如数据分析、内部管理、大数据征信等。
1.1.2.软件系统中台化是数字化转型的关键
银行中台概念脱胎于互联网。中台的概念首先由阿里巴巴提出,是企业共享能力、共享数据的组织或平台。银行中台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个快速组装的过程,本质是将银行的产品、流程、风控等进行多维度组装并上架到渠道,转变为商品并销售给目标客户,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无需编码,敏捷地向市场推出新产品。
银行中台分为业务中台和数据中台,二者相辅相成。业务中台承载了银行的各个核心业务,将分散在不同渠道和场景的业务沉淀下来,实现能力复用和流程融合。数据中台是数据收集、加工、分析的中心,使用统一的标准,实现跨部门、多业务系统数据的统一管理,形成数据管理的工作环境,产出标准的数据成果,以供广泛的业务创新使用,是实现全渠道、全链路的敏捷业务能力的有效方案。数据中台的大部分数据来源于业务中台,进行加工处理后又返回业务中台为前台提供数据服务,或直接以数据类应用的方式面向前台应用提供API数据服务,二者相辅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