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中国小说题材大多是家庭、家族、乡土

谢邀。第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小说题材大多是家庭、家族、乡土?几千年来,中国文化的最显著特征就是伦理本位。作为农耕民族,我们的祖先都是以家庭为单位去进行劳动生产的,家庭关系就成为了最重要的人际关系。简而言之,一个人小的时候,玩伴和一起读书的同学是家里同辈分的小孩;长大了,如果没有考取功名回家种地或是经商,家里人又成了同事;考取了功名,在朝为官,想要爬上金字塔的顶端,大多也需要家中同是为官的亲戚的提拔。可以这么说,中国走入封建社会后,整个社会都建立在了以宗法制为基础的制度上,家族成了人们生活下去所最需要依靠的大树,家庭关系则成了最牢不可破的社会关系。咱们设想一个情景。在那个通信不发达的时代,你,李六,作为一个很普通的农户,常年生活在这个村子里,几乎只认得村子里的这些人。有一天,你因为炫耀你们李家的地比张家的肥沃,被隔壁眼红的张家老二打了,你第一个想法是不是要叫上比你壮的叔伯家的堂哥们去抽他一顿?事实上你也确实这么做了,张家老二被你堂哥打得够呛,哭着喊着回了家。很快,张家的当家人举着锄头出来了,说你们李家仗着家中有人在朝中做官,横行霸道,今天他非要灭灭你们李家的威风。于是两家的青壮年开始了一场械斗,好不热闹。但同住一个村子,日子还是要过下去,两家人田间村口抬头不见低头见的,也不好闹得太僵。于是你们李家的宗族长老出面了,说:“哎呀,大家都是一家人嘛,张老二,你爷爷的堂妹不还是小六子嫂子娘家三姑娘嘛,论辈分你还要叫他一声六叔,这件事就算啦。”于是,事情因家族矛盾而起,也因家族关系而平息。所以,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三纲中,家庭关系占了三分之二,这不是没有道理的。个人认为,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全面的改革开放,以家庭为中心的观念才逐渐有所改变。很多留学归来的人带来了西方的思想,国内的环境又越发适宜个人去打破桎梏,创造一些新的东西。一个强调个性与自我的时代渐渐来临了。所以自然而然的,家庭中心观念被相对地打破了。但伦理本位的思想还是根植于许多人的骨血中。即便是谈社会变化和强调奋斗的《平凡的世界》,所讲述的内容依旧与家庭有密不可分的联系。《白鹿原》就更不用说了。还有一点,事实上你能关注到这些乡土类型的作品是因为它们获奖了,收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媒体的推崇......它为什么会获奖呢?因为评委是生于上世纪3、40年代的人,他们的意识里伦理本位还是很重要的一个事儿......后来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人与人之间可以轻易地联系到,朋友圈的广度发展到我们父辈和祖父辈不敢想象,这个时候,家庭关系为主导的情况才真正地要准备退出历史的舞台———因为我们不再依赖它了。我们频繁地搬家、换工作,去往北上广寻求更好的生活,有能力的人甚至移民国外,去寻找更好的、更适合自己生活的地方。故土和家族的形象于我们而言,被无限地弱化了,所以作为在这个时代生活着的年轻人,我们也很难去感性地认识到我们祖辈对这种乡土、故乡、家族的情感。至于题主的第二个问题,我一时之间还真想不到什么书。电影《中国合伙人》这种类型的,或者是讲改革开放以来下海经商的人的奋斗史的,牵扯到家庭的会相对来说少一点,更加强调个人的因素吧。不强答了,等后面各位答主各显神通吧。
■网友的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