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拥有庞大的人口基础,但文化艺术产业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如果一定要拼人多,隔壁印度快要赶超中国了。

■网友的回复
1,庞大的人口、与文化艺术产业的繁荣,应该说是有逻辑关系的。但,文化艺术产业的繁荣,与一大批优秀作品,则未必有逻辑关系;这取决于对“优秀”的定义。
个人认为眼下咱们的情况就是,文化艺术产业很繁荣的。比如你在任何城市公园里都能看到很多人在跳着广场舞、唱着大合唱,你在任何旅游景点都能看到一堆人举着相机咔咔拍,你在任何交通工具里都能看到人们冲着手机各种舒畅。这些,都是文化消费,很繁荣啊。
而优秀作品可能需要先讨论下定义。如果它的衡量标准是比如我国的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那咱们优秀作品很多了啊,战狼也是、抖音小视频也是。如果标准改成了世界人民群众都喜闻乐见,那可能就比较难了,因为咱们的标准是特色的、换句话说就是跟大家不大一样的。再就,如果必须由专业的文艺领域的行家们来评判的话,也同样面临这个问题:应该由哪里的哪些啥样的文艺家来评判?
于是,很可能这个问题会变成一个抬杠:谁说我们优秀作品不多了?
2,撇开优秀作品的衡量标准不说了;咱们说常识意义上的好作品,毕竟还是有很多人能在这一点上达成共识:咱们的优秀文艺作品“不乐观”。那么下边暂时站在这些人的立场上说。
原因也简单,优秀作品在咱们这里,观众比较少。大家不爱看,或者大家看不见。
先说大家不爱看。优秀作品的意思就是,能够有水准且精密地表达出创作者的独到看法,所谓的艺术性啊思想性。这就成了对观众提要求的东西。
首当其冲的是所谓水准。它要求观众对文艺本身有一定的认知基础;而这个,咱们群众基础偏弱,因为学习文艺没啥用(考学加分有用,但它只要求技能,并不要求理解)。与此相应的是,咱们也基本不对孩子们进行系统的艺术教育。
其次是文化背景。咱们文化的根基是尽量所有人一致,烦的就是特立独行的事儿;教育的根基也非常配合的是标准答案,扣分的就是你自由发挥;思想的根基则是尽量地单向化,找一个出发点确认一大串;情感的根基是老成持重,喜怒不形于色。刨根问底的探究、和畅所欲言的表达,都透着不成熟,有损社会地位。
这样的情况下,大多数人就严重地倾向于欣赏那些由简单属性简单结构起来的文艺作品,没有能力也没有愿望还要去在复杂且精密的文艺作品当中琢磨出来啥;即便有所体会,也未必适合去跟别人交流,话说深了不合适。于是,抖音啊广场舞啊小网红直播的就最是皆大欢喜了。
然后说大家看不见;这个,也分。一种看不见是,没人做,因为不可以。另一种看不见是,即便有些人喜欢搞些个创作,但作品的发布渠道是非常严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