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欧美漫画真人化会被读者欢迎,而日本漫画/动漫真人化却反而会被读者厌恶呢

就是需要脑补的东西多少以及怎么影视化解决的问题。
---
我能明白这问题的意思,但是题目描述的还是过于片面和绝对了。
因为题目里描述的欢迎和厌恶,属于近些年的一点趋势,把这个问题放在20年多前,情况几乎是相反的。
90年代年日本柴门文漫画原著的《东京爱情故事》《爱情白皮书》在中日播出时,基本上是横扫一切的存在,江口洋介和木村拓哉能成万人迷,这些电视剧功不可没。
而《蝙蝠侠》系列电影90年代的那几部,口碑大多惨淡。比如 1997年乔治克鲁尼主演的《蝙蝠侠与罗宾》被评为史上最差超级英雄电影。烂到什么程度? 97年之后,华纳几乎要搁置蝙蝠侠这个系列了,一直拖到2005年才找了年轻导演诺兰翻盘。但是由于烂的出类拔萃,多年后仍旧被《生活大爆炸》(第9季17集)的初代蝙蝠侠无情吐槽为最烂蝙蝠侠。

为啥欧美漫画真人化会被读者欢迎,而日本漫画/动漫真人化却反而会被读者厌恶呢

同为90年代的漫改《闪灵悍将》(即再生侠SPAWN)和 史泰龙主演的 《特警判官》也都口碑不佳,这在当时都属于巨资大制作,被读者喜欢哪里容易。
美漫改电影口碑真正有转机,还要数2005年诺兰的黑暗蝙蝠侠系列,以及漫威以钢铁侠为起点的妇联系列。更早的2000年段超级英雄电影,除了索尼蜘蛛侠系列略好,其他如神奇四侠或者X-MAN也都口碑平平。
所以,问题里欢迎与否这事并不绝对。但是,我仍然觉得本问题有不错的价值,因为涉及到美漫和日漫的改编难度,而难度则是由于他们的核心区别决定的。
即: 美漫和日漫分别精彩在哪里?谁的影视改编空间更大?那些原作精彩的部分丢了没有?
总的来说,美漫精彩在具象的角色人设和故事。改的空间比较大。且需要脑补的东西不多,影视改编比较容易接近读者看过原作后的预期。
日漫精彩在抽象的角色人设+符号化与情绪调动+分镜。改的空间不大,原作的精彩处非常依赖读者脑补。这造成最终影视成品和读者预期巨大的鸿沟。
在我的专栏这篇文章里《为啥日漫看着比美漫强?》 ,日本答主指出了美漫的部分特点。
“美国漫画本质上是成年人的插图故事书,它的角色不会动,不会表情,对话显得尴尬,镜头运用糟糕透顶,页面编排在读者看来毫无意义”。
这似乎全是缺点,但是正因为如此,导演才可以把美漫除了剧情角色外的部分一点不可惜的抛弃。只保留一些故事内核和人物特征元素。只要把握好大情节,如兄弟姐妹一起揍灭霸,同时让大家各自的超能力和盔甲做的帅气漂亮,用特效使劲砸就行。同时大多美漫也并不以分镜精彩见长,他们往往用比日漫少得多页数配上大量文字讲述同样长度故事,读者往往并未对分镜有多少印象和期待,受到的视觉冲击更少。看完书,读者记住的大多就是情节。这就是很多人吐槽的“美漫本质上是故事书配插图”。所以读者或观众一般不会产生“漫画里这一幕提别帅气,你怎么不给我拍出来”的疑问。加上美漫大多是写实画风,改编为真人也相对容易。也就是说只要把握好故事和角色,剩下的都是导演的发挥的空间,导演拿到手的更像是一个常规型的剧本,美漫里让读者脑补的部分没那么多,导演也不用太在乎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