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连钢创新团队”:世界纪录是怎样诞生的?


“连钢创新团队”:世界纪录是怎样诞生的?
—山东港口青岛港自动化码头建设发展纪实(上)
中年|“连钢创新团队”:世界纪录是怎样诞生的?
本文插图
□鲁罡欣
2020年4月15日清晨5时30分 , “德翔·佛森堡”轮缓缓靠泊到山东港口青岛港自动化码头105泊位 。 岸边3台桥吊娴熟地将船上的集装箱依次吊起 , 置于整装待发的自动导引车(AGV)上……
当933个集装箱全部装卸完毕 , “德翔·佛森堡”轮船长签证确认:山东港口青岛港自动化码头在本航次作业中桥吊单机平均装卸效率为44.6自然箱/小时——一个自动化码头装卸效率世界纪录就这样诞生 。
更让人折服的是 , 这个刚刚被刷新的世界纪录 , 也是由山东港口青岛港自动化码头自己创造的 。 早在两年前 , 在英国伦敦召开的全球自动化码头峰会上 , 山东港口青岛港全自动化码头就斩获了“自动化码头最佳效率奖” 。 颁奖词这样写道:青岛港全自动化码头是世界上建设周期最快、运行效率最高、作业增量最快的自动化码头 , 而且是全球唯一一个同时具备此“三个最” , 为全球自动化码头的建设运营发展树立了典范、指引了路径 。
这座全球自动化码头“灯塔”的铸造者 , 是张连钢和他的“连钢创新团队” 。 这个平均年龄30岁出头的年轻团队 , 在一片荒滩上 , 用了3年半的时间 , 建成了一座西方专家口中“10年都别想独立完成”的自动化码头;又在随后的3年半时间里 , 破解了十几项世界性技术难题 , 创造出单机最高作业效率超全球同类码头50%以上的纪录 。 7年时间里 , 他们走过了一段充满荆棘的自主创新之路 , 在无经验、无资料、无外援的“三无”境地中 , 让自动化码头装卸效率世界纪录“在自己的手中”诞生 。
面对欧美技术封锁
组建本土团队开启自主创新之路
全自动化码头代表着海洋港口集装箱装卸的最高端形态 , 是一个国家港口综合科研能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集中体现 。 20世纪最后10年 , 自动化码头逐渐崛起 , 1993年 , 世界第一个自动化码头在荷兰诞生 , 到2013年时已历经三代 , 全球建成的三四十个自动化码头设施及核心技术主要被发达国家掌控垄断 。 作为全球港口大国 , 中国在世界前10名集装箱大港中占据7席 , 但在象征全球港口最强科技的全自动甚至半自动化码头榜单上却寂寂无名 。
2013年 , 随着全球航运经济的新一轮洗牌 , 作为中国第二大外贸港 , 青岛港决定将破局的关键放在建设全自动化码头上 。 自动化码头涉及各种先进技术的研发、融合、应用 , 动辄数亿甚至数十亿元的巨大投入 , 决策必须慎之又慎 。 2013年10月 , 经过反复遴选 , 青岛港任命既有30多年机械、电气、控制等专业技术功底 , 又有十几年集装箱码头业务、信息和管理经验的张连钢 , 担当“自动化码头筹建小组”组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