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关于外国人眼中的中国的书籍值得推荐( 三 )


下次去上海,值得专门去长乐路看看。

有哪些关于外国人眼中的中国的书籍值得推荐

扶霞 · 邓洛普《鱼翅与花椒》文字背后的勇敢和自省很打动人。关于自己在「太中国」或者「太英国」反而无法适应的文化认同也很好看。对我的直接影响是今年专门去了一趟扬州。
作者扶霞也出现在了陈晓卿的美食节目里,这趟美食之旅看起来还在以更多形式延续着。读完这本书之后碰巧看到了王宣一 的《国宴与家宴》,另一种与美食有关的私人史,也值得翻翻。

有哪些关于外国人眼中的中国的书籍值得推荐

迈克尔 · 麦尔《东北游记》 丈夫通过和平队项目来到中国教书,认识了来自东北农村的妻子。后来妻子去美国读了法律、去香港做了律师,丈夫却跑到妻子出生并长大的那个农村,对东北展开了一番时间和空间上的考察。书名虽然叫「游记」,其实很多段落可以看做研究综述了。
《东北游记》大致有三条线,一是作者前往东北各处(从「柳条边」这样已经失去的遗迹到大城市到各处遗址),展示日本人、俄国人、美国人和中国人对这片土地的影响;二是在当下,作者和三舅、三姨、关先生等人的互动,目睹荒地村的现在和未来;三是作者和妻子的沟通和生活的变化。对我来说,后两部分更可爱哈哈。

■网友的回复
彼得·海斯勒(何伟)的中国纪实三部曲:寻路中国,江城,甲骨文
■网友的回复
与大家分享一本书,彼得·海斯勒的《寻路中国》。
这本书的副标题叫「从乡村到工厂的自驾之旅」,乍看有些令人迷惑,「自驾之旅」的出发点和目的地都显得不明所以。但这是一个再精准不过的标题。「乡村到工厂」正是彼得·海斯勒从 2001 年起、驾车漫游中国大陆的 7 年时间里,所目睹的这片土地上飞速发生的变化。「寻路中国」不止于自驾旅途中不停地寻找车辆前行的道路,更在于跟踪、追寻现代中国的发展与变革。
虽然主题听起来很严肃,但《寻路中国》并不是一本艰涩难读的书。书里没有宏大的枯燥分析,彼得·海斯勒讲述的都是置身变化中的普通中国人的故事,他的语言有趣、观察深刻入微、文字富有人性。当作者与这些人相遇后,他经常会花上数月、甚至数年时间跟踪他们的经历,去听、去看、甚至去参与他们的生活变化。他相信是一个个普通人推动了 21 世纪初期中国的巨变,是他们的经历展现了中国变革的实质。
1996 年,美国年轻人彼得·海斯勒参与和平队、来到中国工作,并拥有了一个中文名字:「何伟」。之后我将用这个名字称呼他,因为何伟是他在中国工作、生活、和书中的人交往时最常用的名字。何伟在重庆涪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工作了两年,并学习了中文。此后他移居北京,担任记者与自由撰稿人,为《华尔街日报》《纽约客》《国家地理》等媒体工作。他笔下的中国,是一个真实的、却不为许多中国人认识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