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渊冲先生乘风西去,去寻暂别三年的爱人了( 三 )


凭一己之力翻译莎士比亚全集 , 是一块让人望而生畏的硬骨头:一是量大;二是莎士比亚时期的英语太过古典 , 今天读起来很费劲;三是双关语多 , 如何做到像原著一样隐隐约约又传情达意 , 这对译者功力是极大考验 。
在中国 , 第一个“吃螃蟹”的是梁实秋 , 1931年至1968年 , 他用整整38年才译出莎士比亚全集 , 该套全集的文字风格是早期白话体 , 在“信、达、雅”翻译标准中 , 他首要遵循的是“信”;第二位立此宏愿的是朱生豪 , 在1944年12月病逝之前 , 他用近10年时间呕心译出莎翁剧本31部半 , 准确说 , 朱生豪留给今人的是一套莎士比亚“准”全集 , 这套散文体的“准”全集译得相当精心 , 用词遣句讲究平仄、押韵、节奏 , 处处流淌着音乐美;第三位是方平 , 他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就开始了对莎剧《亨利五世》的翻译 , 无奈六七十年代的政治运动使翻译计划停滞 , 此后才得以接续 , 一直译到2008年去世 , 至此译完莎翁三分之二作品 , 2014年 , 方平驾鹤西归6年之后 , 上海译文出版社推出了由他主译的诗体版莎士比亚全集 。
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种种艰辛令人唏嘘 。 今天 , 许渊冲——这位九旬老人 , 怎敢放此豪言?
许渊冲自有他的路数——化整为零 , 只看脚下 。 “我不去管它到底是37部还是38部 , 我就一部接一部翻 , 一直翻下去 。 ”而每一部 , 他又化解为每一页、每一句 。 一天至少译出1000字 , 否则不睡觉 。
如此聚沙成塔 , 就有了让人吃惊的成果 。 2016年4月12日 , 在45届伦敦书展开幕式上 , 许渊冲翻译的《莎士比亚悲剧六种》由中国国际出版集团、海豚出版社共同推出 。 该丛书包括四大悲剧及《罗密欧与朱丽叶》《安东尼与克柳芭》 。 翻开《李尔王》 , 子女见钱眼开的那一段 , 许渊冲的版本是“父亲穿破衣 , 子女就不理 。 父亲有了钱 , 子女露笑脸 。 命运是娼妇 , 嫌贫又爱富” , 而此前广为流传的朱生豪的版本是“老父衣百结 , 儿女不相识;老父满囊金 , 儿女尽孝心 。 命运如娼妓 , 贫贱遭遗弃” 。
在伦敦书展上同时推出的还有许渊冲中译英的汤显祖《牡丹亭》 。 1616年 , 莎翁和汤公先后逝世 。 400年后的伦敦书展上 , 这两位中西方戏剧巨擘因为许渊冲的“牵线” , 竟有了一次跨越语言、跨越时空的“相遇” 。
就在莎翁和汤公“相遇”时 , 许渊冲转身离开 , 继续他和文字的约会 。 他接着翻译了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和《如愿》 。 《如愿》即《皆大欢喜》 , 许渊冲认为把书名译成“如愿”更为妥当 , 因为“有些恶人并不欢喜” 。
●“中和之道”和“以理化情”
他怎么可以如此高产呢?许渊冲以“习惯”二字轻巧作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