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ni|《品牌出海上一个七年》供应链逻辑的巨变,全渠道之梦的挑战

导语:在并购一个成型品牌,享受其成熟渠道之外,更多的企业现在开始做自主品牌建立自控渠道。供应链不能简单等同与生产或者物流,包含产品的原材料、设计、生产、物流、销售、交付甚至市场推广等,是个全面的概念,这里面就牵扯了很多需要从零到一的探索。本篇文章的讨论主线是沿着出海,将供应量划分为线上线下两个维度,去讨论传统供应链适应出海所需要进行的巨大调整。线上线下供应链几次变迁渗透,也贯穿了好孩子建立出海自主品牌的历程。
mini|《品牌出海上一个七年》供应链逻辑的巨变,全渠道之梦的挑战
文章插图
一、线上线下与全渠道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在亚马逊和淘宝兴起之前,绝大部分的中国制造业走的都是商超、专卖店的路径。
mini|《品牌出海上一个七年》供应链逻辑的巨变,全渠道之梦的挑战】在国内同样是这样,并不能享受线上平台的便利,多以线下渠道找省代市代。而在这几年亚马逊和淘宝深入千家万户之后,很多大卖反而依托电商的平台弯道超车。一些成功的品牌从线上逐渐开始打线下,例如中国的美即面膜、出海的Anker等等。
前几天海川在【出海同学会】上分享了一个观点,就是一个成熟的品牌一定要有全渠道的能力,光是线下不上网不成,光在亚马逊上的大卖不能算是大品牌,深以为然。
在出海圈,尴尬的现状是:过去做出海的大企业先走的不是线上渠道,包括好孩子在内,电商的基因都是相对较弱的,都是应对线下模式的供应链。
走线上渠道的一帮卖家铺天盖地,都是大卖,却几乎没有走海外线下的能力,无法建立品牌影响力。都不是全渠道,出海仍旧只能停留在卖货或者是商标阶段。如果想达到真正的全渠道,两者擅长的供应链和生产模式,都要进行巨大的调整和变化。
二、线下渠道拓展的难点线下渠道是目前大部分中小企业拓展的难点。中国亚马逊卖家千千万万,能入美国线下场景的品牌产品寥寥无几,疫情在今年给线下又有雪上加霜。
单以美国为例,线下卖场Walmart、Target、Bestbuy是最有效获客的必争之地,但是能和这些门店展开对话的卖家有多少?能谈好的又有几何?难度是很大。另外,在美国千千万万的Specialty即零售专卖店,中国品牌更是缺少有效的手段去抓取。
1. 大卖场Buyers说了算我们好孩子北美有一多半的精力都在与大卖家打交道,而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角色,恐怕就是让大家又爱又恨的Buyers了,也就是买方经理,他们决定了你的产品是否能上架,上多少,上多久。在北美零售业占据重要话语权。
mini|《品牌出海上一个七年》供应链逻辑的巨变,全渠道之梦的挑战
文章插图
设计师向Buyers展示服装
在过去的几年中,我们将GB品牌进驻BabiesRus和Target,与Walmart联手创立Urbini品牌,期间也经历过无数的与Buyers沟通,选品会,FOB赶船期等等。我的一个突出感觉,就是能与这些大Buyers上谈判桌,是一件很困难的事。
需要你的体量有一定积累才有谈判的筹码。即便上了谈判桌,满足他们的需求与盈利也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我们每一次沟通会,都准备大量备选产品,如履薄冰,严阵以待。这其中很多的产品是不会被选上的,有一些甚至永远无法出现在消费者面前。
第一个痛点非常明显,Buyers的权力过大且高度集中。
我记得14年我第一次参加选品会时在Boston接待了BabiesRus的Buyers团队,这一彼时在美国拥有数千家超市门店的企业,这么重要的品类,来到我们办公室的童车买方经理拿主意的就一个人。也就是说我能不能把产品卖到几千家门店,哪辆童车被选中,是这一个人说了算。可想而知这个人的权利是巨大的。
更为离谱的是,当时这个BabiesRus来选童车的Buyer是一个裹着黑头巾的穆斯林姑娘,没有小孩。生于大西北的我无意冒犯其民族和宗教信仰,但是客观上必须承认,她在美国属于少数族裔,既不能代表大多数民众,也不能代表消费者。而这样的一个Buyer来决定2000家门店的一个主要产品上架什么品牌,我想这其中的问题是显而易见的,也难怪BabiesRus之后破产了。
虽然BabiesRus破产,但是美国这一现象并无多大改观,Buyers团队仍然是一个少而精决策的模式,大量卖场也并不依仗互联网以及数据,更多的选品来自于Buyers的经验。极其不可控,更有甚者如果企业的诚信和反受贿不是那么严格,那就只能呵呵了。
另外,这些Buyers不但拥有选品的权利,还拥有决定产品形态以及供应链时间点的能力。我觉得在过去的这么多年,真正意义上达到冲破Buyers对于产品形态控制的产品有且只有Iph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