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江酒店|内卷的咖啡市场,酒店还是个小白?( 二 )


第一种是强强联手,跨界联合,即酒店品牌通过和咖啡品牌进行合作,将咖啡品牌引入酒店空间中。如2021年6年,华住集团与英国知名咖啡连锁品牌COSTA正式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打造全新的华住COSTA咖啡快选店;又如锦江酒店(中国区)旗下的白玉兰酒店早在2018年就曾与当时的网红咖啡品牌coffee box连咖啡合作,将咖啡成功融入线下酒店中。
其二是文化交融,为酒店增加咖啡属性,即将咖啡文化与酒店品牌文化深度融合,打造极具咖啡属性的酒店文化。锦江酒店(中国区)2013年推出的喆啡酒店便是其中典型案例,其直接采用咖啡馆+酒店的经营模式,如今该酒店品牌已经形成了包括咖啡厅、文化书吧、艺术品长廊等在内的沉浸式咖啡馆体验氛围。
锦江酒店|内卷的咖啡市场,酒店还是个小白?
文章插图
图源:喆啡酒店官方网站
其三是自营品牌,直接切入咖啡市场,即通过打造咖啡品牌,在为酒店品牌增值的同时,直接进入咖啡市场与各大咖啡品牌同台竞争。如2016年华住集团的咖啡品牌niiice café上线,入驻集团旗下多个酒店品牌;2019年,OYO也推出了“芬然咖啡”品牌意图打造酒店公区咖啡角;2020年底,首旅如家酒店集团推出咖啡品牌——“如咖啡”在上海连开三店,以酒店空间为依托,打造咖啡消费场景。
不过,尽管咖啡价值的扩大让酒店品牌们开始探索“酒店+咖啡”的可行性,但目前来看更像是酒店品牌们的“一厢情愿”。
3、酒店咖啡为什么不出圈?中国已经是货真价实的咖啡消费大国。根据《2021年上海咖啡消费指数》显示,上海共有近7000家咖啡店,超越东京、伦敦、纽约,以压倒性态势占据世界第一位。另据不完全统计,有超过六成的咖啡爱好者每周饮用三杯及以上的咖啡数量,而有超过三成的消费者钟情于咖啡探店。
锦江酒店|内卷的咖啡市场,酒店还是个小白?
文章插图
图源:《2021年上海咖啡消费指数》
但是问题在于,这样庞大的消费市场中,似乎总不见酒店咖啡品牌的身影。以上海为例,根据第一财经知城数据平台中上海咖啡馆业态结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月,有超过55.88%的咖啡馆是精品咖啡或独立咖啡,而酒店咖啡或可以归属于跨业态咖啡中,仅占6.78%。与动不动开业就出圈的咖啡品牌如Manner Coffee、%Arabica、Seesaw相比,酒店咖啡极少有门店出圈案例。
对此,迈点认为酒店咖啡难做有以下几个原因:
其一,咖啡市场“群狼环伺”,酒店只能算小白。在咖啡市场不断成熟的今天,酒店面对的是相当“饱和”的竞争环境,既有星巴克、上岛咖啡、COSTA等近20年经营的老牌咖啡店,已经占据了很大一部分市场份额;又有后起之秀如Manner、M Stand、%Arabica等颇受年轻人推崇等咖啡品牌疯狂扩张;还有国家队如中国邮政、中石化易捷、中石油等利用自身优势抢占市场。此外,包括三顿半、永璞咖啡等依托互联网而发展起来的咖啡品牌已经拥有了越来越多的受众。从某种程度上说,酒店想要在这样的咖啡市场中抢得一块“蛋糕”,难度不可谓不小。
其二,品牌价值不明显,酒店做咖啡难做竞争力。实际上,中国咖啡市场的发展离不开人们对咖啡认知的进化,从刚开始追求高端调性到看重品质口感,亦或是关注便携性和制作便利程度,不同的咖啡品牌切中的是消费者某一方面的需求,从而放大自身的价值。而酒店在咖啡的品牌价值打造上是有所欠缺的。目前来看不少酒店做咖啡是为了增加空间的延展性,增加社交属性,提升酒店坪效,但对咖啡的品质和口感似乎并未做过多的调整和把控。长此以往,酒店咖啡也只能停留在“配套”层面,很难形成品牌差异化和市场竞争力。
其三,酒店咖啡运营能力欠缺,固有思维难出大盈利。如果说过去的线下咖啡门店走扩张的道路难以被酒店复制,毕竟深耕咖啡做连锁有一定的专业性,那么互联网咖啡营销的出现则暴露了酒店咖啡运营方面的一些问题。目前不少酒店无论是做咖啡品牌合作还是打造自主咖啡品牌,大多还是和门店捆绑,线上销售占比并不高。另外,其对于产品的互联网运营也并未达到完全覆盖,包括直播、短视频、小红书等新媒体运营很难做到“专人专职”,因此,酒店想要依靠咖啡打造营收第二第三增长曲线自然有一定难度。
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酒店还有机会做好咖啡生意吗?
4、赛道拥挤,酒店咖啡如何突围?从某种程度上说,尽管咖啡赛道已经相当拥挤,但其市场规模的承载能力依然广阔。一方面,咖啡的潜在消费人群还在指数上涨,根据《2020中国统计年鉴》统计数据显示,目前80/90后人数达到3.25亿,是咖啡消费的中坚力量,而95后达到3.85亿,占总人口的27.5%,他们或许将是未来咖啡消费的主力军;另一方面,目前已有的咖啡市场依然集中在一二线城市,三四线及以下城市仍是咖啡消费还未开发的巨大蓝海,这和目前不少酒店品牌关注下沉市场的战略产生重合,而这或许也是未来酒店咖啡的重要发展阵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