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目前最热的火锅市场来看,在港股上市的海底捞、呷哺呷哺已经成为头部,并与第二梯队拉开距离。
目前,已经在港股披露招股书的七欣天、乡村基、绿茶餐厅均将提速开店列为重点计划。
招股书显示,2022年七欣天计划开设约70家新餐厅,并将在2023年和2024年分别开设100家和130家;乡村基预期将于2022年及2023年,分别新开约90~110家及140~160家乡村基餐厅,将于2022年及2023年,分别开设约160~180家及200~240家大米先生餐厅。
据乡村基工作人员介绍,其最重要战略是开设新餐厅,扩大市场占有率,战略性扩大餐厅网络,促进有机增长和网络效应,最终提升的品牌知名度。
上市即“改命”,所以品牌“制造机会”也要上。
此轮餐饮上市潮反映出哪些趋势?
纵观餐饮的“上市史”,我们会发现,以2007年味千拉面上市为起点,至今大致经历了3轮相对集中的上市潮,此轮算是第三轮,也最为明显集中。
下表是观察君整理的国内餐企上市的概况,包括品牌成立时间、上市时间、经营模式、所属品类等信息,把时间轴拉长对比来看,就能看到更多信息和趋势。
文章插图
第一波餐企上市潮发生在2010年左右。
2007年,以全聚德、味千拉面(中国)上市为起点,拉开了餐企上市潮的大幕。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成为餐饮与资本结合的催化剂,次年湘鄂情上市;2010年,乡村基登陆纽交所;紧接着唐宫中国、小南国相继在港交所上市;煌上煌在深交所挂牌。短短6年时间就有8家餐企上市,其中4家都是中式正餐品类。
第二波餐饮上市潮发生在2015年前后。
2012年“国八条”规定出台,大众餐饮受到资本关注。2014年,人均二三十元的呷哺呷哺在港股上市;次年餐饮企业迎来新三板潮,望湘园、狗不理登陆新三板。
2016年11月,百胜中国拆分美股上市;紧接着周黑鸭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上市。2017年3月,绝味食品登陆上海证券交易所A股主板。
2018年,海底捞港股上市;2020年,九毛九、巴比食品、同庆楼上市。
这一阶段,偏重零售属性的餐饮食品企业迎来上市潮,煌上煌、周黑鸭、绝味都是卤味制品,广州酒家也是以销售月饼为主,巴比食品则是卖包子的。所以,严格来说,纯餐饮上市的标志性品牌是海底捞、九毛九。
在观察君看来,第三轮餐饮上市潮将是2022年。
目前,已经有快餐、火锅、面食、麻辣烫等领域超10家餐饮企业“集体”冲刺上市。因此,2022年对餐饮业来说一定非常精彩。
而在此之前的2021年,已经有预制菜领域的味知香、千味央厨,新茶饮领域的奈雪的茶纷纷登陆港交所。
疫情带来了餐饮行业的投资热,许多曾经“不缺现金、不需要融资”的餐饮品牌也开始拥抱资本,可以预想,未来会有更多品牌意向登陆资本市场。
通过对三轮餐企上市潮的梳理,我们能发现几个特点:
1. 大众消费品类更吸金,中式快餐开始崛起
上市餐企从最早集中在老字号、中式正餐领域,到零售属性强,以加盟为主的卤制品、包子等食品企业;再到如今,冲刺IPO的大都集中在火锅、米饭快餐、面条、麻辣烫、茶饮等大众消费品类,尤其是以快餐品牌居多。
2. 茶饮、小吃快餐领域将跑出更多上市品牌
《2021中国餐饮品牌力白皮书》的数据显示,从2020年到2021年,餐饮行业的融资事件数量呈上涨之势,资本布局的餐饮赛道横跨多个细分品类,范围越来越广阔了。
从一级餐饮品类分布来看,2021年饮品和小吃快餐的餐饮融资事件数量领跑全局,二者的融资事件数占比超过70%。从二级品类分布来看,茶饮融资事件最多,共计30余起,咖啡、粉面次之。
因为这些品类的标准化程度高、规模化优势明显。可以预见,除了原本就比较吸金的火锅,米面小吃快餐、茶饮这些品类更容易跑出独角兽。
有了资本的助力,那些独角兽冲击上市自然会相对容易很多,因此可以预见,未来这些领域的上市品牌也会越来越多。
3. 品牌成立时间几乎都早于2012年
成功上市的餐企从成立到上市,无不经历了十年以上的市场化洗礼和考验。
上市之路,海底捞用了24年,九毛九用了25年,呷哺呷哺用了16年。如今冲刺上市的乡村基已经26岁,老娘舅22岁,老乡鸡19岁,杨国福19岁,七欣天16岁。
- 毛利率|杨国福麻辣烫,上市全靠加盟商?
- 荣耀magic3|荣耀Magic4即将发布,荣耀Magic3却价格跳水,网友:真没白等
- 马里亚纳|首次搭载自研芯片,OPPO发布Find X5等多款新品
- 毛利率|杨国福没有星巴克的命
- 阿里巴巴|阿里云2.68亿元中标AI大单:英伟达、浪潮、新华三等才是赢家
- 河南|河南将积极承接京东、阿里等物流企业区域总部和基地
- 法拉利|首台FF 91装配完成 马上量产!贾跃亭称比法拉利等快的多 200万买吗?
- 科技|谷歌Facebook等大型科技公司人才纷纷跳槽Web 3
- 小米科技|小米12开启补贴模式,三个版本价格走低,米粉还要等吗?
- 不法分子|完美世界:不会以“元宇宙投资项目”、“投资币”等名目吸收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