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北交所扬帆起航,给创业公司一份IPO理性规划指南( 二 )


第三,设立北交所对于北京发展也非常重要。北京作为全国金融管理中心,也要在资本市场改革方面起到引领作用。北交所是中国资本市场创立30年设立的第三家证券交易所,也是第三个实施注册制的板块。北交所既要借鉴科创板和创业板注册制的最佳实践,也要在注册制的内涵和外延方面进行创新突破。设立北交所,也将进一步支持中关村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带动北京高精尖产业发展。
2、设立北交所的总体思路和特色
这里简要回顾新三板的改革历程。2006年,中关村科技园区设立代办股份转让系统,这是最早的新三板。2014年,经国务院批准,代办股份转让系统从区域市场升格为全国性市场。从这一时间开始,直到2016年,由于IPO发行节奏迟缓,很多公司将新三板作为重要的融资场所,挂牌企业数迅速突破1万家。随着挂牌公司的增加,企业质地、规模、规范程度出现较大差异,市场呼吁进行分层以建立差异化的制度安排。2016年新三板推出创新层,但制度方面没有实质性改善,部分优质企业选择IPO,部分企业选择摘牌,新三板发展陷入困境。但新三板改革始终没有停止。2020年新三板设立精选层并引进公开发行、连续竞价机制,自此形成了新三板“精选层、创新层和基础层”的市场结构。
本次设立北交所的整体思路是要按照“分步实施、循序渐进”的原则,总体平移精选层的各项基础制度。新三板精选层公司平移至北交所,成为北交所上市公司。未来想在北交所上市,必须先在新三板挂牌满12个月并进入创新层之后,才能申请北交所IPO。所以这是一个层层递进的市场结构。
北交所的核心定位是“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什么是创新型中小企业?概括起来就是六个字——更早、更小、更新,即产业发展阶段更早、经营规模偏小、技术水平更新。这类企业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相对来说商业模式尚需探索,经营业绩也没有充分释放,发展的不确定性较大,但亟需资本市场的支持。与上述企业特征相适应,北交所的制度安排体现出较强的包容性,就是包容创新型中小企业的不成熟、不确定,以及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些许规范瑕疵,当然恶意造假、诚信缺失等行为是绝对不能包容的。
北交所也要衔接好“两个关系”。一方面,北交所与沪深交易所差异定位、错位发展,并保留转板机制,北交所上市公司上市满12个月后可以选择转板到科创板或创业板。保留转板机制既是保持制度延续性,也可以消除企业登陆北交所的顾虑,赋予企业上市地的选择权。随着投资者门槛的降低和市场交易的打通,转板机制的存在将削平北交所与创业板、科创板之间在流动性和估值上的落差。第二个关系是与新三板现有创新层、基础层坚持统筹协调与制度联动,维护市场结构的平衡。
设立北交所之后,就形成三个交易所并存发展的状态,包括上交所(主板、科创板)、深交所(主板、创业板)、北交所。每个交易所都有自己的清晰定位,定位之间既有差异又略有交叉,这就为企业上市提供更多的空间和选择。随着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完善,注册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发行上市机制的包容性和灵活性将进一步提高,也将更适应创新型企业的发展规律和特点,让创新型企业享受到更好的资本市场服务。
3、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市场定位与对比
再对比一下北交所和创业板、科创板的定位差异。科创板强调科创属性,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六大行业。对于科创属性有“4+5”的指标,重点支持“硬科技”上市,实践中强调实质重于形式的判断。
创业板的定位是面向“三创四新”,包括创新、创造、创意,支持传统产业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深度融合,实行负面清单管理。申报项目的行业分布相对综合。
北交所在企业筛选的导向性方面,服务对象主要是具有良好成长性的创新型中小企业,包括但不限于“专精特新”企业。北交所服务的企业规模可以小(市值不一定低),但一定要有未来、要有潜质,比如人工智能、智能驾驶、生物科技、商业航天、集成电路、SaaS等就比较适合北交所。
北交所规则体系详解:从首发,到再融资和持续监管
我们先归纳一下北交所规则体系的核心内容。
融资准入方面。允许亏损企业上市,在盈利能力、成长性、市场认可度、研发能力等方面设置多元化的上市条件。包容性是北交所最核心的特征,也是希望大胆提倡和有所突破的地方,就是把选择权和定价权真正交给市场,让具有核心技术但是商业模式仍需打磨的创新公司能够在北交所的支持下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