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伙人|对话投资人,医疗赛道的下一个10年机会在哪里?( 二 )


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米磊表示,医疗行业和中国过去很多行业的发展模式都是一样的,先从渠道、模式创新起步,然后逐步往技术含量越来越高的方向发展,逐渐用创新技术去解决问题。最近几年,整个行业对创新药和高端医疗器械的关注度越来越高。
从投资领域来看,从投传统的小分子、大分子药物转向投新兴生物技术(基因治疗、基因编辑、核酸药物、细胞治疗)及新modality(多抗、多肽/抗体/小分子偶联药物,protac),与国外认知差在不断缩小。从投资环节来看,随着新兴技术从高校转化的频率加快,投资阶段不断前移,行业在学习美国风投孵化模式,从投顶级工业研发人才转向投顶级科学家。
高榕资本合伙人杨昆:首先,中国医疗健康投资越来越回到科学的基本面;其次,医疗投资回到行业本身,即需要从科学推进到临床,再推出真正的商业化产品,贯穿临床和产业。最后,医疗一直是细分市场,未来一定是在细分领域充分地挖掘能够占据龙头地位的企业。
资本“围剿”高壁垒、强创新项目钛媒体App:医疗健康行业之中,您更看好哪些细分赛道?理由是什么?北极光创投合伙人宋高广:我们在生物医药领域是全赛道布局,选择有产业化前景和商业逻辑成立的先进技术。比如,我们几年前投的基因治疗治疗领域,今年已经看到有产品获批上市,近两年布局较多的基因治疗、新型疫苗、RNAi这些都是具备较好成长性和产业化前景的领域。
尽管医疗健康行业投资火热,北极光仍然坚持早期科技的投资策略。在我负责的生物医药领域同样是“投早、投高、投差异”。具体而言,首先是前瞻性地预判技术,在大浪到来之前看准赛道;其次,在高门槛的生物医药赛道之上,寻找技术壁垒高、产业化前景好的项目;再者,布局创新、差异化竞争力强,而非“me too”型企业。
经纬创投:经纬一直重视大医疗领域的投入和布局,最近几年更是加速重仓医疗。在大逻辑上,投资的重心是关注技术平台的突破在各个疾病领域的应用,抓住全球各个技术平台针对不同疾病在探索期(颠覆性技术的出现)、萌芽期(概念初步验证)和突破期(初步有同类产品上市)的早期机会。
基于对新型生物技术的理解,经纬在产业链的中间创新药领域,扎下合成生物学、细胞和基因治疗、偶联和降解药物、下一代靶点(小分子和生物大分子)、新冠疫苗等几个据点,然后围绕据点横向扩大,覆盖更多技术流派,从而形成一个网状生态。
盈科资本合伙人、生物医药事业部总裁施正政:从医药创新数量及对全球的贡献来看,中国医药行业的整体水平已经从第三梯队进入到第二梯队。但是跑步的速度是参差不齐的,我们更看好那些能尽快进入“并跑”甚至“领跑”位置的细分赛道。
第一,在代差较小的新兴技术领域,如合成生物学、细胞和基因治疗、ADC、干细胞与再生医学、AI制药等,中国具备资金和CXO优势,有机会通过高效试错实现弯道超车。
第二,在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疾病领域,如胃癌、食道癌、肝癌等,以及中国发病率较高的“罕见病”,其治疗药物的开发,因为占有丰富的临床资源,中国有望先实现突破。
第三,是跨界创新,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各类硬科技、与生命科学跨界融合,可能产生新一代的颠覆产品,国内拥有大量优秀工程师、医药研发专业人才,在涉及多学科的跨界创新领域我们可能会有新突破。
高榕资本合伙人杨昆:我们看到,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生命科学领域的突破,共同构成了医疗创新的源泉。我们看好这些技术的汇集点,所诞生的创新驱动的医疗科技企业。
AI+医疗领域,除AI医疗影像,未来,AI制药领域的早期发现、蛋白质结构预测、手术机器人、AI与智能医疗设备的结合等方面,相信仍会有诸多单点突破。
制造+医疗方面,看好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与医疗的结合。例如,器械和IVD方面,本身与制造就是天然的结合;新药研发方面,智能制造技术的应用,将带领新药的生产制造过程走向智能化、无人化,新材料也将对药品递送、制剂起到推动作用;机器人应用于医疗,除了手术机器人等临床方向,也会在上游生产、下游医疗服务等方面有广泛空间。
钛媒体App:2021年上半年医疗健康行业项目呈现融资阶段早、融资金额高现象,是估值合理?还是行业过热的传导效应?北极光创投合伙人宋高广:2021年天使轮、A轮估值等同于以往B轮的估值,不到两年的时间里赛道早期轮次平均估值翻了3~4倍。医疗健康项目的估值不断攀高,而业务进展却并未呈现相同的变化趋势。资本的大举涌入无疑是把“双刃剑”——一方面为创业、创新提供了空间,同时也加速着生物医药产业化进程;另一方面,则是资本相争下行业的非理性繁荣,或埋下药企阵亡潮的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