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在2月19日晚结束的北京冬奥会花样滑冰双人滑比赛中,中国花滑组合隋文静韩聪获得金牌,这是中国双人滑选手继申雪赵宏博在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上摘金以来,第二次获得冬奥会花滑双人滑金牌。同时,另一对中国组合彭程/金杨获得了第五。
目前,中国的实时冬奥奖牌榜也来到了9金4银2铜的成绩,中国的冬奥历史最佳成绩被大幅度提升。
本届冬奥会是中国代表团史上规模最大、参赛项目最全的一届,在109个小项当中,中国代表团共参加了104个小项,其中1/3的项目为首次参与。与此同时,如苏翊鸣、谷爱凌等脱离传统体制培养的精英运动员,也进入了大众视野。
冬奥赛场万象更新的背后,是中国冰雪产业规模的跨越式增长。从2013年至今,全国冰雪产业总规模的年均增速达到28.1%,这带动了申奥以后近1/4的中国居民参与到冰雪运动中,总参与人数已超过3亿。
冰雪人口的增长,无疑拓宽了冬季项目高端人才的选材基数。但在过去,普通冰雪爱好者想要成为精英运动员并不容易。
从上世纪90年代中国开始参与冰雪运动以来,受制于气候与运动习惯,在东北之外的广大地域,大多没有系统、专业的冰雪运动员选拔培养体系,如何将这些地区的爱好者基数转变为高端人才,成为冰雪选材发展的关键。
在过往20年中,冰雪运动的市场化力量一直都在努力弥补这一短板。中国第一个滑冰俱乐部世纪星与其创建者范军,就是其一。
范军曾是中国第一支花滑国家队队员,在运动员期间获得过多次全国冠军。1989年退役后,范军当过导游开过饭店,直到1999年,范军的同门师弟妹、同样师从“花滑教父”姚滨的申雪/赵宏博在国际上崭露头角,范军预见中国未来的冰雪培训市场将有无穷潜力,他回归了老本行。
那一年,范军同曾经的发小、国家队队友杨晖等8位昔日冰场战友,在首都体育馆旁一个10平米的小屋里,开启了中国商业滑冰俱乐部的征程。
文章插图
▲1999年6月13日,《中国体育报》刊登报道:《中国有了第一家花样滑冰俱乐部》
01 | “国家队休息的时候,带业余学员上冰”
YCCHUHAI
世纪星创立之初,范军召回了许多当年国家队里的伙伴,当中有现在的花滑全国冠军安香怡的父亲安龙鹤,以及芦美嘉、赵国娜等当年的全国冠军,还有中国第一位国际级花样滑冰裁判杨家声,以及现在国内唯一一个在4个花滑项目都拥有执裁资格的国际级裁判黄峰。
初代花滑国家队重聚于世纪星,租用国家队的训练场,在「国家队休息的时候,带业余学员上冰」。最初的岁月里,租用冰场开展冰上培训就是世纪星的全部业务。
在世纪星成立的前一年,有港资背景的北京国贸冰场开业。作为中国第一家商业冰场,国贸冰场当年门票的单价就已经达到了50元,那时北京的人均月收入仅1100多元。
较高的消费门槛、尚未成形的大众消费习惯,让中国的冰场数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明显增长。以专业培训为主的世纪星,「在开业2-3年之后,学员就已经多得冰场里站不下了」。冰上培训的市场渐起,但冰场建设的增速却落后于此,世纪星的业务规模扩张也受到掣肘。
冰上运动得以普及发展的第一个契机,出现在2010年。
当时受经济下行及电商冲击的影响,商业地产历经一轮洗牌,胜者对新业态求之若渴,纷纷开始向体验中心转型。冰场作为新兴体验型场景,因消费滞留时间长、对其他业态带动性强,而被商业体纳入和电影院一样的必备引流配套。商业冰场的建设迎来了第一个小高潮。
那年是世纪星成立11周年,作为国内冰雪老字号,在这一轮冰场扩张中,世纪星占据了先机,「那时我们一般在立项阶段就能进入,参与冰场的设计、动线/场地/机房的布置及设备的选择」。如今位于深圳海岸城、上海奔驰文化中心等地的世纪星冰场,都起步于那时。
2015年,北京申冬奥成功,并向国际奥组委做出了带动中国“3亿人上冰雪”的承诺。冰场迎来了第2个爆发增长的时机。
2016年,国家体育总局在冰雪场地设施建设规划中提出,2022年中国的冰场数量将由当时的200多座增加至650座。此后大量资本涌入冰雪产业,商业冰场井喷,世纪星曾在2016年的一个月内开业了6家新冰场,创下行业纪录。
与民营冰场同步,经由政府扶持新建的气膜滑冰馆、学校及体育局冰场也开始迅猛增长。以冬奥会举办地河北省为例,从2019年开始,政府补贴了近1.4亿元支持建设120个滑冰馆,另1700万元补贴用以支持冰场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如今河北的每一个县都有自己的冰场。
- 中国|从冬奥看中国科技(五):漫天塞地物联网
- 中国|从冬奥看中国科技:漫天塞地物联网
- 万龙|人造雪——借冬奥东风的新生意
- 人士|教AI主播“说”手语 他们让更多人“听见”冬奥
- 投壶|上海交大六足冰壶机器人“选手”亮相冬奥会
- oppo find n|上班看到关于冬奥的热搜真的心痒痒,OPPO Find N成摸鱼神器
- 安踏|中国企业的冬奥进行时
- 运动员|冬奥冰雪装备的6个中国突破
- 法治日报 |降雪后滑雪比赛反而取消?揭秘冬奥中的精准科学计量服务
- 科技日报|中国“造冰”技术助力冬奥冰场屡破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