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数字化应该为产业做增量,而不是吸存量


企业|数字化应该为产业做增量,而不是吸存量
文章插图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穆胜
当前,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时代热词,数字化对于商业社会带来的影响似乎不亚于前一波互联网浪潮。但相比趋势的如火如荼,数字化转型成果显著的企业仍是少数,至少没有互联网热潮袭来时,席卷行业的摧枯拉朽之势。企业的转型热情,似乎撞上了一堵隐性的“墙”——组织。换句话说,他们在IT领域的无限热情,被组织上的故步自封“锁住了”。
于是,我们忍不住要追问一系列底层问题——数字化转型究竟是什么?数字化转型和组织转型的关系又是什么?在应接不暇的观点中,我们需要慧眼来去伪存真,直达本质。本次,组织管理顶级学者陈春花教授、彭剑锋教授和穆胜博士聚首论道,呈现他们对这一热门话题的独到理解。
01 数字化转型是大势所趋问题:很高兴开启今天的话题。三位老师不仅是组织管理专家,对于商业趋势也有深度认知,这是我们今天对话的基础。当前,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大势所趋,这种转型也必然是成本巨大的动作。在三位老师接触的企业里,他们是因为什么原因选择了数字化转型?他们的认知正确吗?
陈春花(以下简称“陈”):选择数字化转型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很多企业管理者看来,数字化已经是企业发展的必选项,也是驱动成长的核心关键所在。第二,数字化可以帮助企业直接触达顾客,真正理解顾客并与顾客共创价值。第三,数字化能够重构产业价值或者企业价值网络,帮助企业与生态伙伴展开创智行动。第四,数字技术可以帮助企业重构自身的价值,并获得组织效能的提升。第五,数字化本身也是新生代员工的需求。
企业管理者们对数字化的认知是正确的。企业之所以要展开数字化转型,首先是因为顾客端的变化,当人们已经习惯了数字化的生活方式,个体成为数字个体的时候,企业必须跟上这个变化。同时,数字技术正在重塑产业、再造行业,如果企业不能够完成数字化转型,也就无法跟上产业发展的变化,无法获得行业新成长的机遇,更有可能因此被淘汰。某种意义上说,数字化在今天是基本功,拥有数字化能力是企业的基础能力。
彭剑锋(以下简称“彭”):陈老师讲得很全面了。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正进入下半场。上半场主要是追求规模成长,下半场则要追求高质量成长。谁能抓住下半场的机遇,实现高质量发展?我认为就是五句话:上科技高山、下数字蓝海、聚天下英才、与资本共舞、做三好企业,也就是“好人品、好产品、好组织”。
我将数字化视为未来中国经济的战略增长点。这是一片蓝海,是社会经济发展大势,是有洞察力的企业家与企业必然的战略选择。我认为,未来中国数字化的主战场是产业数字化,要尽快提高数字化对传统企业的渗透率,加速传统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使传统企业不传统。让他们通过对互联网技术的综合应用,实现线上线下高度融合,软硬结合,人机物三元交互。这样才能真正打通生产者与消费者关系,提升客户一体化体验,提升产业与企业的系统效能。
穆胜(以下简称“穆”):陈老师谈到了需求侧的“用户数字化”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首要驱动因素,这一点我很认同。事实上,在投身于数字化转型的企业中,有很大一部分最初是希望能够接网获得流量红利,他们关注的领域是“数字化营销”。这种想法很自然,但多半都会碰壁。一是因为数字时代的几波流量红利后,流量开始被洗牌到各个端口,也开始贵了起来,红利消失殆尽了;二是因为接网会拷问企业的供给能力,让其内外部供应链的脆弱暴露无遗。
真正的数字化红利不应该是流量红利,而是两位老师都提到的 “企业数字化”和“产业数字化”的红利,说白了就是数字化管理、工业数字化(数字孪生、工业4.0)等领域。这可不是加载一个营销界面就能出效果的事,而是打通了供需两侧,实现整体提效,一定需要企业进行长期主义的投资。彭老师觉得这是蓝海,我很认同,但这种长期主义的蓝海,有多少企业会坚持呢?我不太乐观。总之,在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跟风的和清醒的都有,但后者是少数,他们会更早抵达数字化,会是赢者通吃的行业引领者。
问题:这些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是从什么方向切入的?如数字化营销、工业大数据、数字化管理?结果如何?
企业|数字化应该为产业做增量,而不是吸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