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红书|下沉的知乎,沦为内容界"58同城"?( 二 )
2、知乎为何下沉
知乎最初的兴起,建立在“知识”和“观点”的碰撞之上,如今却因不得不完成商业化而“下沉”。
去年3月,知乎在纽交所上市,成为国内年轻人网络问答社区第一股。知乎上市前曾经历10轮融资,投资方包括如今的互联网巨头阿里、腾讯、京东、快手、百度等等。
此前知乎几乎只把注意力放在做内容、鼓励用户输出观点上。而上市后的知乎面临着全面的商业化。毕竟它和其他上市的互联网内容平台一样,也面临着“营收越来越多,盈利越来越远”的问题。
知乎去年三季度财报显示,其月活已达到1.012亿,月付费用户达到550万人,活跃用户规模正在飞速扩张。但知乎第三财季的净亏损也达到了2.698亿元人民币,同比扩大了145.27%。
上市前夕,知乎在2021新知青年大会上宣布品牌升级转型,平台口号也从“有问题,上知乎”变成了“有问题,就会有答案”。对“月活”“日活”的追求,使得知乎讨论质量变低,越来越多的活跃用户数让整个平台不再像以往般自由和单纯,甚至混进了不少靠吃知乎红利发财的推广商家。
据《现代广告》报道,知乎商业市场总经理张炎在采访中提到知乎商业化初期营业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广告业务。后来知乎推出了内容商业化解决方案“知+”,更强调知乎的“种草”价值,希望以此吸引更多商家合作。
张炎将这种知乎答主与品牌方的合作称之为“一个问题一条街,一个回答一家店”。
文章插图
图源:知乎
于是整个平台的调性愈发“下沉”——加入视频功能的知乎逐渐“抖音化”,强推付费小说的知乎逐渐“晋江化”,而混进各路商家铺开营业的知乎逐渐“58同城化”。
知乎商业化的同时,高质量内容比例也在逐步下降。
自称“知乎 3132 天用户”的王汉洋在晚点LatePost发布的一篇文章中,道出了知乎目前内容质量弱化的趋势:当年知乎曾经对中文互联网产生深刻影响,一度产出如“生化环材”、“内卷”和“做题家”等等现象级词汇。而如今被官方筛选出来的“进站必看”十位答主,已经有一半不在平台继续活跃。
事实上,自2011年1月知乎网首次正式上线后,从一开始打的就是“人在美国,刚下飞机”、“人均985、211”的高段位观点社区。在知乎答题一度北清复交都被认为是低学历,网络上流传着所谓“不上麻省理工、哈弗耶鲁都不好意思答题”的段子。
这种独属知乎的特征,一方面确实存在一些答主对自身经历的夸大,毕竟曾有相关统计调侃称,光是根据答主自我透露来看,“世界500强CEO在知乎的就有499位”。
另一方面也确实显示出知乎作为优秀人群和深度思想聚集地的骄傲,近十年来对年轻人的思考和生活产生了极大影响力。哪怕是前往“太空出差”的女航天员王亚平来APP上做客也会在开头引用知乎名梗,将自己的经历叙述为“人在太空,刚下飞船”。
这样一个曾经以高知(或自称高知)为主要受众人群的内容社区,如今却被指肤浅化、庸俗化的“由科普杂志变成故事会”,一路下沉到因大面积叫卖盲盒覆盖、推广低价打折货品频繁为用户所诟病,着实让人唏嘘。
3、监管洼地中的软推广
事实上,去年互联网的乱象整治中,因“自杀式软推广”被处罚的并非知乎一家。
在抖音、知乎、小红书等互联网内容平台上,用户既是内容生产者,也是内容消费者,极易产生自我监管不当的问题。如知乎上的这类软推广式“灰色产业链”,也广泛存在于小红书、微博、B站等许多大型网络社交APP中。
就以微博来说,2021年网信办对新浪微博进行了40余次处罚,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出于平台对榜单、热搜的数据监管不到位。
微博热搜长期存在广告位,哪怕用户在名人明星账号下吃瓜刷热点时,也总能在评论区发现一些疑似广告的留言。这些广告不是借着话题在暗戳戳推销减肥糖果,就是花式推荐整容医院,但最终都在为商业利益引流。
小红书上的“软推广”更是渊源已久,从一开始就是各类种草KOC的阵地。
为了把控披着种草皮的软推广,平台制订了《小红书社区公约》,说明如果在分享中存在“商家提供的赞助或便利”,需要“申明利益相关”。小红书在去年也发起了“啄木鸟计划”,通过大数据筛查软种草商家。
最近的几波监管潮过后,小红书对虚假营销的把控愈加严格,大刀阔斧地封禁了涉事虚假营销品牌的流量。
- 庄俊|2022年小红书内容营销必看39条建议
- 小米科技|专门用来看电子书的手机,国产掌阅f1体验,墨水屏观感就是舒服
- Google|先有谷歌后有脸书,傲慢正在一步步瓦解美国的优势,将加速其衰落
- meta|脸书和腾讯的“下一个敌人”
- 模型|下沉市场企业,单店发展到连锁的切入点:打造门店KOL
- 大厂们|下沉市场,让天下都是难做的生意?
- 企微|钉钉、飞书、企微,办公软件的三国之争
- meta|因祸得福?脸书今年市值蒸发1/3,或将避开反垄断审查?
- 招股书|贾跃亭又撒了两个大谎,谁还敢买FF?
- 腾讯|小红书也入局 NFT 了,和腾讯、阿里有什么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