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入万亿氢能新赛道 齐翔腾达构建科技创新“新范式”( 二 )


1、选择高附加值的新赛道:打开新的成长空间
著名未来学家杰里米·里夫金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曾经提出过一个极具穿透力的洞见:纵观人类历史的重大经济革命的发生 , 一定拥有两个关键条件——新型通信技术与能源体系相结合 。
这是非常独到的洞察 , 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时 , 主要的能源是煤炭 , 相应的技术和产品创新是蒸汽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 , 是电信技术和燃油内燃机的结合 , 产生了革命性的经济推动力 。 当前全球正处于第三个历史性的新型信息技术与能源体系融合的新时代 。
每一次革命的背后 , 都会产生空前巨大的市场和经济繁荣 , 并将给企业带来高附加值和高利润 , 这个观察 , 已经成为国内外诸多顶级投资大佬的投资方法论 , 并越来越被更多普通投资者所接受 。
就氢能与氢燃料电池产业而言 , 交通领域将是氢能消费的重要突破口 , 将会逐步实现从辅助能源到主力能源的过渡 。 据中国氢能联盟预测 , 在商用车领域 , 燃料电池商用车销量在2030年将达到36万辆 , 占商用车总销量的7%;到2050年销量有望达到160万辆 , 市场占比达到37% 。 在乘用车领域 , 2030年和2050年燃料电池乘用车销量在全部乘用车销量中的比重有望达到3%和14% 。
2、打通科技创新“最后一公里”:实现产业链和创新链精准对接
长期以来 , 在企业界与科技界有一个难题 , 我国研发支出在全球研发支出中的占比位列全球前列 , 但是世界级投入所带来的科技成果供给与社会需求还存着相当大的差距 。 表面上看 , 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发成果过于前沿 , 企业用不上;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很多技术难题 , 高校和科研院所又不愿意去做 。
但背后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 是“选择”的问题 , 是初始选择就不对 , 造成了科研成果转化的困境 。 而解决这个问题的结合点在于——需要选择既是产业未来发展需要 , 同时也是企业未来市场发展需要的“两结合”点 。
齐翔腾达中科院青岛所合作的新能源等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应用 , 就是这样的“结合点” , 齐翔腾达恰恰能够提供市场供给 , 中科院青岛所能够提供技术支持 , 这是真正地打通了科技创新“最后一公里” , 实现产业链和创新链精准对接 。
公开资料显示 , 齐翔腾达现有的甲乙酮、低碳烷烃脱氢等生产装置都会副产氢气 , 目前每年产量在1-1.5万吨左右 。 随着今年底70万吨/年丙烷脱氢建成投产 , 齐翔腾达氢气产能将大幅提升 , 据测算每年将新增副产氢气约2.65万吨左右 。
但工业燃料氢气中微量CO杂质的存在能够快速毒化燃料电池催化剂 , 开发出不含CO的氢气(CO≦0.2ppm)制备技术是氢能研究的重要方向 。 而近期 , 中科院青岛所与德国汉诺威大学的团队合作 , 开发出一种新型用于氢气提纯的高稳定性混合导体陶瓷膜 , 低纯氢气的燃烧可以促进陶瓷膜另一侧水分解所生成氧气的原位移除 , 从而直接获得不含CO的氢气 , 可作为燃料直接用于氢燃料电池 。
3、全面合作机制:助力公司跃升与长期可持续发展
从经济学的角度 , 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 , 即通过提高资本、劳动等生产要素的投入产出效率来促进经济增长 , 而科技成果转化率的高低又与全要素生产率的水平直接相关 , “科技创新”与“全要素生产率”两者之间可谓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
因此 , 如果要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应用 , 破解实现技术突破、产品制造、市场模式、产业发展“一条龙”转化的瓶颈 , 与要素生产率相关全方位的合作机制也很重要 。 ipo观察注意到 , 合作双方都认知到了这些 , 开展了全面合作 。
在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合作方面 , 公司围绕产业发展和技术需求选择相关项目 , 与中科院青岛所共同投资和开展研发、中试和产业化工作 。 在平台共建合作方面 , 双方达成共建齐翔-中科青能研究院的意向 , 公司提供建设资金、场地、人员等相关支持 , 中科院青岛所提供技术、人才、成果等方面支持 。 人才培养合作方面 , 双方联合培养能源、化工及材料等领域的硕士、博士研究生等人才 。 在组织保障方面 , 双方联合设立技术委员会 , 负责双方的全面合作 。
总之 , 选择高附加值的赛道+联手转化顶级科研机构最新科研成果+全面合作机制打造产学研融合创新平台 , 可谓企业与科研机构共同进军新兴产业的科技创新发展“新范式” , 可以预见 , 这将为公司打开新的更大的成长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