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色金属铝产业研究:新能源遇上“碳中和”,重构供需格局( 二 )


截止2021年8月 , 全国已建成产能4325万吨 , 拥有产能指标的计划产能为184万吨 , 预计在政策允许下 , 2022年底将逐步建成投产 。
有色金属铝产业研究:新能源遇上“碳中和”,重构供需格局
文章图片
自2013年政策公布 , 2015年政策实施 , 2017年多部门督察政策落实和2018年《通知》“盖棺定论” , 全国电解铝产量同比增速自10%以上逐渐降至3%以下 , 其中2017年受高铝价影响同比增速反弹至14.4% 。
中国电解铝产能步入“控制总量、优化存量”阶段 , 大规模去产能行动已基本结束 , 未来政策将以结构调整为主 , 预计2022年底全国电解铝产能触及4500万吨天花板 , 2023年全国电解铝产量达到峰值 。
有色金属铝产业研究:新能源遇上“碳中和”,重构供需格局
文章图片
(二)“碳中和”压减供给弹性 , 提高供给干扰率
2020年9月 , 中国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 , 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 即2030年前 , 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 , 达到峰值之后逐步降低;2060年前 , 温室气体排放总量 , 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 , 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 , 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 。
2020年12月 , 中国在联合国气候雄心峰会提出:到2030年 , 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 ,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 , 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 , 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 。
“碳中和”背景下 , “高耗能、高排放”的电解铝行业面临巨大减排压力 , 4500万吨产能天花板几乎没有打破可能 , 电解铝供给弹性大大降低 。 根据安泰科数据 , 火电生产1吨电解铝约消耗4.32吨标煤 , 排放11.23吨CO2 , 水电生产几乎不排放CO2 。 按照2020年中国电解铝产量3708万吨 , 火电占比85%测算 , 电解铝冶炼环节碳排放量约为4.2亿吨 , 而冶炼过程消耗能源约占全产业的80% , 故全产业链碳排放量约为5.2亿吨 。 根据BP数据显示 , 2020年中国CO2总排放量达98.94亿吨 , 电解铝行业碳排放量约占5.3% , 仅次于钢铁和水泥行业 , 是有色行业中碳排放最高的品种 。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 , 2020年中国用电量为75110亿千瓦时 , 电解铝冶炼环节耗电量约为5005.8亿千瓦时 , 占全社会用电量的6.7% 。
电解铝行业实现“碳中和”的路径主要有两条 , 一是控制总量 , 压减产能;二是调整能源结构 , 即提高清洁能源用电比例 , 尤其是水力发电 。
1、压减产能:内蒙古“能耗双控”初显威力
根据发改委披露 , 2019年内蒙古“双控”考核未完成目标 , 为积极实现“双控”的考核达标 , 2021年2月 , 内蒙古发改委通过《关于确保完成“十四五”能耗双控目标任务若干保障措施》(征求意见稿) , 率先确定了2021年能耗双控目标 , 并对电解铝等高耗能产业的审批、用电等系列事项做出重要安排 。
“碳中和”主线下 , 内蒙古“能耗双控”政策提高电解铝供给干扰率 。 根据我的有色网统计 , 内蒙古电解铝合计产能为615万吨 , 占全国4325万吨产能的14.2% 。 受“能耗双控”政策影响 , 各铝厂合计减产38.7万吨 , 国电投白音华煤电有限公司预计40万吨投产计划被迫终止 , 政策合计影响78.7万吨产能 。
电力成本是电解铝生产成本的主要差异 , 因此电解铝产能转移的主线为寻找电价洼地 。 近年来 , 新疆、内蒙古等地依靠低廉的煤价和自备电厂体系 , 接收了大量电解铝转移产能 , 并贡献了全国主要增量 。 未来 , 在“双碳”计划和双控考核的硬约束下 , 新疆、内蒙古等地电解铝总量将暂无上升空间 , 且存在结构优化的风险 , 比如因能耗问题出现的减产和限电政策 。
2、调整能源结构:关注产能转移阵痛期
调整电解铝用电结构 , 提高水电铝比例是解决碳排放的根本途径 。 根据SMM数据 , 2020年中国电解铝用电结构中火电占85% , 远高于全球64%的平均水平;水电占10% , 相较全球25%的占比还有巨大提升空间 。
有色金属铝产业研究:新能源遇上“碳中和”,重构供需格局
文章图片
产能转移的阵痛期 , 电解铝供给干扰率走高 。 当前能源结构调整的主线为“北铝南移” , 即将北方高碳排放的火电铝转化为云南、广西等地低碳排放的水电铝 。 从历史经验看 , 产能投放节奏和最终落地情况存在一定不确定性 , 我们认为 , 主要受到以下三点因素干扰:
1)产能转移过程中存在产量损失 。 转移过程中 , 现有设备拆除与新项目投产之间存在时间差 , 会造成一定产量损失 , “碳中和”政策或将加大此损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