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力红:什么是真正的长寿?( 七 )


由此而致的“与人失和”从原来的次要因素,上升到现在的主要因素,成为导致现代人类疾病的主因。如果不从这个角度看问题,我们无法解释现在面临的医学现状:国家如此重视医学,医院越来越多,医疗手段越来越先进,为什么疾病反而越来越多,看病越来越难?如果医学没有存在盲区,没有大片的漏洞,现在的医学不应该是这样的局面。
我以为,这个重大的盲区就是没有看到人和的因素,情绪所致的人失和,已经成为现代致病的主要原因。如果现在的医疗模式不转变到对“人和”的重点关注上,我们将面临越来越严重的后果。这是我对当今医学的总体认识。
如何解决“人和”这个重大的问题,是每个人需要努力的,当然也不是今天就能够解决的。我今天只是想提出来,希望大家能够正视这个问题,进而寻求解决的方法。中国传统文化的儒释道都是在解决人和的问题,但今晚我更想给大家推荐的是王凤仪先生的学问。
王凤仪先生是辽宁朝阳人,1937年去世。也是因为在北京的因缘,我有幸接触到了凤仪先生的学问。我认为凤仪先生的学问对当今的中国,应该有一个划时代的影响。凤仪先生说,他来到这个世界是来给孔子补漏的,因为孔子一生主要致力于男教,没有专门讲女教,甚至还有“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的言论。而凤仪先生则专门抓女教,把女性的教育提到了历史的最高峰,个人认为,凤仪先生的学问的确是可以和孔子相提并论的,当然他用的教育方式跟孔子不同。我总结的不同点有如下三个方面:他的教育一是从疾病入手;二是从家庭入手;三是从“性情”入手。
首先看“从疾病入手”为什么教育要从疾病入手?因为在人没有生病的时候,要想认识自身是很困难的,当我们还身强力壮的时候,当我们一帆风顺的时候,我们的目光只会朝外看,只会赞叹:“外面的世界真精彩!”
至于什么是生命?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似乎与我们无关。而一旦人生了病,情况就不同了,这个时候也许他会停下来,思考上面的问题,从而获得认识自身的机会。凤仪先生讲的虽然多为土话,但却振聋发聩,我读他的言行,常常是在震撼中感到惭愧,而作为一名医生,更是意识到了作为医者的盲区。凤仪先生认为很多疾病都是因为不良情绪产生的,并且将这些不良情绪归纳为“气”与“火”气是寒的,火是热的,“气火”是病的根源。也可以说气是病的饮,火是病的食。如果我们不停地生气上火,不停地给疾病吃好的喝好的,那怎么会不生病呢?
现在肿瘤病人非常多,为什么有的病人逃不过几个月,而有的病人却几十年活过来了?为什么有的病人化疗后复发了、转移了,而有的病人没有转移?因为后一类的病人将肿瘤的粮食、饮料掐断了。由于患上了这样大的疾病,死亡随时都可发生,反而能将人生的诸事放下,对人生看开了,该生气的也不生气了,该上火的也不上火了,这就等于给疾病断水断粮,肿瘤自然就死掉了,自然就没有再复发的机会。而另一些病人正好相反,即使化疗了,手术了,也上了中医,但整天埋怨家人,整天生气上火,肿瘤每日里吃香喝辣,怎么不茁壮成长呢?
从根本上说,如果要想生病,你就不停地生气、上火,不停地给疾病饮食;而要想不生病,除了把握好天地的层面,还要管住气火。凤仪先生说,“气火”是两个“无常鬼”所以,若要想健康,其实也简单,就是要把握住不生气、不上火。凤仪先生又将“气火”和人的不良情绪归结为五种,即怒、恨、怨、恼、烦,并与中医的五行、五脏相对应:怒属木,伤肝胆;恨属火,伤心和小肠;怨属土,伤脾胃;恼属金,伤肺和大肠;烦属水,伤肾与膀胱。
第二,我们来看“从家庭入手”儒家的路线是修齐治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说“家道”意为“道就在家庭里面”人生的理想,包括世间和出世间的理想、成佛做祖的理想,都可以在家里面完成。而家庭的关键要从夫妇入手,因为夫妇是人伦之始。所有的情绪里面,最不好解决的就是夫妇之间的情绪,现在有多少夫妇离婚,有多少夫妇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夫妇问题成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