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儒家立下擎天架海之功的董仲舒,为啥一直不受待见?( 三 )


比如说刘邦就死活瞧不起儒家:
“沛公不好儒,诸客冠儒冠来者,沛公辄解其冠,溲溺其中。与人言,常大骂。未可以儒生说也。”(《史记·卷九十七·郦生陆贾列传第三十七》)
老刘也忒粗俗,对儒生动辄自称“乃公”(即你爹)、称其“竖儒”(对儒生的鄙称),甚至还摘下人家的帽子往里撒尿,简直是藐视、侮辱到了极点。所以儒家想取代法家成为大汉朝的“官办”思想,并以此为阶梯使得儒家弟子获得朝廷重用、成为人上人的想法基本就是在做梦。
 替儒家立下擎天架海之功的董仲舒,为啥一直不受待见?
文章插图
事实上,哪怕在汉初时因为不知道该怎样治国,刘邦及其子孙干脆放弃治疗(黄老之术),也还是轮不到儒家出头。
虽然在文景时期朝廷设置了五经博士,但儒家的境遇其实并没有得到任何实质性的好转。比如《齐诗》博士辕固生就因为说了句对道家不以为然的话,就被勃然大怒的窦太后撵进了猪圈跟野猪玩肉搏,连汉景帝刘启出面都劝不住。
幸好汉儒可不是脆弱得如同豆芽菜的宋儒或明儒,人家可都是修习过君子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文能嘴炮无敌,武能仗剑横行天下。所以辕固生只出一剑就干掉了凶猛的野猪,不但保住了自己的命,也算是维护住了儒生那仅存不多的尊严。
在董仲舒把刘彻忽悠瘸之前,儒家在朝廷中的影响力可以说是可有可无。即便儒生出身的公孙弘当上了丞相,但武帝一朝的丞相的成色早就大不如前,而且被“中朝”所取代,越来越远离权力核心:
“孟康曰:‘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颜师古注汉书·卷七十七·盖诸葛刘郑孙毋将传第四十七》)
在这种情况下,在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董仲舒作为各地推举的“贤良方正文学之士”来到长安,接受刘彻的策问。
 替儒家立下擎天架海之功的董仲舒,为啥一直不受待见?
文章插图
结果老董在刘彻面前抛出了著名的《天人三策》,可谓一言出而天下惊。而且他还趁着皇帝被忽悠得头晕眼花之际大肆夹带私货,试图替儒家将道家、法家等死对头一网打尽: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卷五十六·董仲舒传第二十六》)
这就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且老董不但通过官方渠道下死手,还从学术角度堵死了诸子百家最后的活路——经过他改造并推荐给刘彻的所谓儒家这个“绝世美女”,其实已经掺杂了大量的道家、法家以及阴阳家等诸多学派的思想和主张。这就让本已日趋式微的上述学派的传人除了改换门庭投靠儒家以外,几乎无路可走。
自此以后,儒家就毫无争议的成了从汉到清两千多年间历代王朝的统治思想。王朝可以更替,皇帝可以换人,但儒家永远屹立不倒。谁敢反对儒家,谁就是举世公敌,谁就得死无葬身之地,没有任何朝代和任何人可以例外。
 替儒家立下擎天架海之功的董仲舒,为啥一直不受待见?
文章插图
因此可以说,在帝制时代皇帝统治着人的身体,而儒家则统治着人的脑袋——在这其中董子功莫大焉,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堪比孔孟。
董仲舒为啥不受待见?因为他夹带的私货太多。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老董的功劳这么大,为啥不论是儒家还是刘彻都不待见他,最后闹了个里外不是人?
答案很简单,那就是老董替儒家向刘彻献上的这个“美女”,非但不是个地道的原装货,还偷偷的夹带了几个“私生子”。
也正因为如此,让儒家和刘彻都对董仲舒非常不满意,甚至是反目成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