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郭沫若提倡书横着排版,大师陈寅恪一气之下立下一条遗嘱

政治和文化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文化的发展受政治影响,同时政治的稳定性也受文化的制约。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这场运动其实分为两个部分,一场是由学生发起的爱国性政治运动,一场是文化运动,也就是所谓的“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以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杂志为开端,直到1923年才结束。
上世纪郭沫若提倡书横着排版,大师陈寅恪一气之下立下一条遗嘱】“新文化运动”主张改变过去的文化形式,反对文言文推广白话文,反对腐化已久的儒家思想。1923年“新文化运动”基本结束,但是它的影响力却极其深远。虽然是一场文化运动,但是“新文化运动”所面临的困境也是很大的,在那样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里,有些文人大家能够极快的转变自己的思想,但是有些文人大家却坚守传统的中国文化,陈寅恪先生便是坚守传统文学的文人之一,为此他在去世之前特地立下遗嘱。
支持横版书写——郭沫若
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有着自己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儒学是整个封建历史中影响最为久远的学派。在儒学的影响之下,整个封建社会讲究尊卑礼仪,这种思想渗透到了整个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在中国传统的礼仪秩序当中,讲究上为尊,下为卑;右为尊,左为卑。这一理念在书写当中体现的淋漓尽致,中国有着几千年竖着写的文化历史传统。
上世纪郭沫若提倡书横着排版,大师陈寅恪一气之下立下一条遗嘱
文章插图
1950年6月,在全国政协会议上华罗庚先生提交了关于中文书写版式修改的提案,当时新中国刚刚建立,国内经济、政治一片废墟,急需建设,在这一背景下这个提案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多大关注。
不久,郭沫若等文学大家开始公开支持这一提案,渐渐的关于书写方式的问题,引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关注。政府曾组织过一次专门的实验,从一所高中里挑选出了10位高三年级的学生,这些学生的语文成绩都十分优秀,研究人员让这些学生们阅读《中国青年报》上的同一篇短文,不过有的同学读的是横排版的,有些同学读的是竖排版,据研究结果显示,阅读横排版文章的同学要比阅读竖排版文章的同学快0.345倍。
其实,华罗庚先生并非首位提出改变汉字书写形式的人。早在1917年,钱玄同就在《新青年》杂志上刊登了自己与陈独秀的公开信,首次提出汉字应该由竖着写改为横着写,他认为人的双眼是左右并列的,而不是上下并排,因此在书写的时候横着最为省力,此后他又在《新青年杂志》上相继发表了四篇公开信,倡导群众改变原有的书写形式。在钱玄同、陈独秀等学者的支持下汉字横写的方式得到了部分文人的认可,但这只属于文化界内部的认可。
上世纪郭沫若提倡书横着排版,大师陈寅恪一气之下立下一条遗嘱
文章插图
官方的认可始于1955年,当时《光明日报》以横着排版的方式刊登出了一篇关于排版益处的文章,至此横排版才被广大人民所认可。到1955年11月,全国17种中央级的报纸当中,已经有13种改为了横排版,到了1956年元旦,《人民日报》也改为横排版至此横排版的书写方式被官方认可。
坚持传统文学——陈寅恪
虽然是文化上的变革,但是只要是变革,必然会遭到反对。关于汉字横排版就曾引发了当时很多文人大家的反对,这些文人大家大多是书法家、诗人。其中影响力最大的就是陈寅恪教授了。
陈寅恪绝对称得上是旷世奇才,胡适先生曾说陈寅恪教授为“最有学问的历史学家”。陈寅恪教授出生于书香世家,自小就饱读经史子集,早年曾在德国留学,虽然他这一生并没有得到任何一个学校的毕业证书,但是从来都没有人怀疑他的学问。陈寅恪教授具有非常人所及的语言天赋,他通晓希腊文、突厥文、满文等17种语言。
上世纪郭沫若提倡书横着排版,大师陈寅恪一气之下立下一条遗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