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忘我”是最高的仁与孝
宋国新宰相上任,喜欢给文武百官训话,喋喋不休地地谈论关于仁的大道理。听说庄子博学有见地,便使人请来庄子,探讨关于仁的话题。
文章插图
庄子张口就说:“说到仁,虎仁,狼亦仁,值得人类学习。”
宰相吃惊道:“虎狼乃野兽之凶恶者,何来仁哉?”
庄子说:“家族互助,父子相亲,难道不仁吗?”
宰相不悦,道:“小仁,不足取也。我问的是至仁,高层次的仁。”
庄子说:“至仁难为也,最高层次的仁是不偏不私,忘亲忘爱,谁能做到?”
宰相说:“这话有点跑偏。若是人与人之间不亲不爱,那么子女便不会孝敬父母了。你的意思就是,至仁即不孝,对吗?”
文章插图
庄子说:“不是。仁比孝重要,至仁的标准高,比至孝的标准高得多。我不是轻视孝的作用。因为你说的是仁,我就跟你谈仁,用不着降格去谈孝。仁与孝是两码事,相距十万八千里。相爷知道冥山吗?它在遥远的北方幽暗处,北方人都不易看到。有一人想看看冥山真面目,从北方跑到南方的楚国国都郢,登高举目,向北眺望,希求看到冥山,他能看到冥山的影子吗!”
宰相无奈地说:“那请阁下谈谈孝吧!”
庄子沉吟道:“用钱财来行孝,这个不难;但是敬老爱亲,出于爱心,难;出于真心也许能做到,但让父母恬淡安适,忘亲忘爱,难;让父母安适、忘亲忘爱,也许能做到,但让双亲也恬淡恬淡,不牵挂我,难;让双亲安适,不牵挂我,也许容易做到,但要连同天下人都安适,难;使天下人都恬淡安适,也许容易做到;但让天下所有人都恬淡,忘掉我的存在,难!
文章插图
要说高层次、高标准的仁,刚才说的就是。人若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就不会像尧舜那样,像历代的所谓圣贤国王那样,留下所谓德政,让百姓去感恩戴德。古贤圣人的德是至德,是看不见的潜德,他们以天下为公,勤政为民,给天下人谋福利,而又不为天下人所知。这样的人,相爷想想看,他怎么可能高谈阔论什么仁啊孝啊的?
实不相瞒,在下看来,那些孝悌啦,仁义啦,忠信啦,贞廉啦,不过是德行上的自勉自励,精神上的自虐自残而已。我从前说过,这些都是古代的君王们用来看护田园的地窝棚子,防小偷的。它的用途只能是替代品,替代真正的房屋,暂时住人。但要是把它当做高堂华屋,歌之颂之,就小题大做了。
文章插图
【庄子说:仁是“无爱”,孝是“无亲”,为何儒家宰相称为妙道?】至仁至德这种情况大体就是这样,相爷不妨类推,在下就不再赘言了。至,到顶了,想想看,至贵的人,不拿爵位当回事;至富的人,不拿国库当回事。至愿的人,不拿名声当回事。所以,至道,不拿说教当回事。天下万事万物,一旦达到最高层,就不能用普通标准去衡量了。”
庄子并非不赞同孔子的孝顺观,只是境界更高
庄子睿智超脱,他的作品被誉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他超凡脱俗于当世当时,眼光极其高迈超拔,不拘于一事一时,他以“无为”的哲学理念,递进式提出了孝顺的六种境界,分别是:敬孝、爱孝、忘亲、忘我、兼忘天下、使天下兼忘我。
文章插图
对于孔子的孝顺观,庄子并非不赞同,上述六种境界里,前两种孝顺“敬孝”与“爱孝”,与孔子的观点并无二致,也是我们常说的观点,即奉父母以钱财、爱心。但哲学家的庄子认为,孝,是有层次、有区别的,应该有更高层次、更高阶段的大孝,即第三层次是忘亲,忘记父母亲这层关系,这个“忘亲”,说的不是忘记父母之恩、之爱,而是把父母当成无话不谈的朋友。因为我们在父母手里长大,幼小时的记忆永远铭记在心里,视他们为大人、为长辈,是看护和约束我们成长的人,在此心理作用下,我们心怀尊敬,其实尊敬的背后是隔阂,是害怕,不能把父母当作心灵上可以融合的人。
- 她身为原配,却给小妾养儿子,一生无爱无性,临死却说了这么句话
- 庄子:不一样的思维方式,不一样的人生
- “哀莫大于心死”,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 庄子人的痛苦太多,往往是因为智慧不够
- 庄子:70岁后,如果不能“痛快而去”,寿则多辱,将让人痛苦
- 她嫁给鲁迅守了41年活寡,一生无爱无性,晚年一句怨言让人揪心!
- 她是鲁迅原配,一生无爱无后,待情敌如姐妹,死前仅有一愿未实现
- 我庄子(三)
- 她是原配夫人,一生无爱无性还照顾小妾儿子,丈夫死后说了一句话
- 庄子论“剑”:天子之剑,诸侯之剑,庶人之剑,你是哪一把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