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说:仁是“无爱”,孝是“无亲”,为何儒家宰相称为妙道?( 二 )


只有消除这种隔阂,像爱老婆孩子一样爱父母的时候,像对待朋友那样无拘无束对待父母的时候,这种无障碍、无隔阂的行为才称得上是真孝、大爱。
庄子说:仁是“无爱”,孝是“无亲”,为何儒家宰相称为妙道?
文章插图
第四层次是让父母忘我,即:让父母忘记你是他们的孩子,让父母把你当成可以信赖的朋友,这是忘亲的更高阶段。子女若总是把父母当成长辈、大人,父母在你面前,也便拘谨起来,放不下架子,因而以长辈的面目呈现于子女面前。彼此之间也就有了某种沟通的障碍,不能全方位无障碍地沟通,就有可能产生误解、分歧,以至疏远。
随着子女的自立与成长,父母会逐渐向“老小孩”转化,他们需要亲情慰藉,他们也有撒娇和依赖的渴望,父母若能像子女小时候那样撒娇、依赖,那么,这种关系的孝,就达到大的境界了。
庄子说:仁是“无爱”,孝是“无亲”,为何儒家宰相称为妙道?
文章插图
第五层次是兼忘天下,孝是出自内心的需要与付出,是人伦感情的自然流露,不是拿来做做作的,更不是做样子给世人看的。由于教化的负面影响,功利之心渗透到社会活动的方方面面,以至于在行孝的方式上,也掺杂着某种功利之心,对父母的孝心孝行唯恐世人不知,就加工传扬出去,给“孝”披上虚伪的外衣。
庄子追求自由,性喜逍遥,厌弃功利心,就连楚王聘他担任宰相,他都因为此等功利要不得,便说:宁愿活在烂泥里,也不愿死去留下骨头让人们珍藏。所以在庄子的审美世界里,孝顺是美的,但披上伪装的外衣便是丑的、恶的。对于行孝,只需真心诚意,问心无愧即可,无须在乎别人的脸色和说法,只需跟父母愉快相处,相互开心、其乐融融就好。
庄子说:仁是“无爱”,孝是“无亲”,为何儒家宰相称为妙道?
文章插图
第六层次为孝敬的最高境界,使天下兼忘我,孝顺到天下人都忘记了我的层次。记住一个人的孝心孝行,是有功利心的作祟,我行我的孝,你行你的孝,各有其妙,各循其道,何必你那样,我也得那样?何必我这样就成了你的榜样?
孝与敬,其实是一种需要和被需要,是灵魂的呐喊,情感的共鸣,天下以及天下人,没有亲疏远近,彼此一样,正所谓天地不仁,圣人不仁,不偏不私,忘亲忘爱。不仁不私便是道,而道是无为而无不为的,因此,孝的最高境界就是忘记天下的存在,父母双亲跟自己其实就是灵魂的共鸣,与天下他人有何关系?为何要拿它做文章,定规矩,给灵魂抹黑,让世人效法?人生本是江湖,各自游来游去,无拘无束,享受自在逍遥,何必看他人眼色?受他人摆布?所以说,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这便是仁与孝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