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在劝说人不要记仇记恨的时候,总是喜欢说要学习古人“以德报怨”。这时候如果有小孩子在边上可能会问上一句,别人对我不好我也对他好,那人家对我很好的人我又该怎么办呢?难道和对我不好的人一样吗?这时候家长估计就要摆出家长的威风,好生训斥一番孩子了。
那么以德报怨又是出自哪里呢?很多人说这是出自《论语》,是孔子亲口说的。历史上儒家的孔子真的说过“以德报怨”这回事吗?
要说孔子说过,他倒也确实说过,但是却完全不是现代人所理解的“以德报怨”的意思,孔子是怎么说的呢?原文是这样的:
文章插图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所以原文当中并不是孔子希望大家“以德报怨”,相反他是反对以德报怨这种做法的,而且理由跟小孩子反问家长的话几乎一模一样,如果以德报怨,那么何以报德呢?所以孔子最好提出了他的应对方法,那就是“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其实真正的儒家跟现代人所理解的儒家有着很大的不同,真正的儒家是讲究恩仇必的,而且对于异端思想,儒生们并不是采取所谓的“包容”,而是对之进行强烈的攻击——百家争鸣争的是什么?其实就是对异端思想的攻击。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儒家关于报仇的态度。
儒家对于报仇尤其看重,尤其是涉及到家国方面的事情,如果有人侮辱了你的家人,儒家是坚决支持你去报复他们的;如果敌国侮辱了你的国家,儒家也坚决支持报仇雪恨。
文章插图
汉朝时期,由于汉朝初年国力衰弱,匈奴人经常欺凌汉朝,给汉朝留下了许多耻辱。等到汉武帝继位的时候,全天下的人都开始学习《春秋》,《春秋》是儒家的著作,但是却有三个注释版本(其实是五个,不过有两个失传了),而汉朝最喜欢《春秋公羊传》,《春秋公羊传》里面写道:
“公羊曰:“九世之仇犹可报乎?”孔子曰:“王道复古,尊王攘夷”
汉朝的儒生把这种学说进一步推进说:
“汉朝是故曰:“九世犹可以复仇乎?虽百世可也。”
也就是说,儒生根本不讲究什么“以德报怨”,男子汉大丈夫就该有仇的报仇,有怨的报怨,为什么会有“以德报怨”这种想法呢?
那么是不是汉朝的特殊历史条件改变了汉朝儒生的观念呢?其实并不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所有人都非常的注重报仇雪恨这个概念,有很多事实可以证明,古人把报仇雪恨当作一种非常重要的品德。
文章插图
勾践被吴王夫差打得亡国,勾践为了报仇,不惜以国君的身份去为夫差当奴婢,让他自己的往后给夫差当丫鬟,为了获得夫差的信任,他甚至亲自去尝夫差的粪便。期间可以说是非常的丢人现眼了,勾践作为一个诸侯王,在被夫差俘虏期间,丢尽了诸侯王的脸面。但是等到他复国之后,励精图治,然后打败夫差,所有的人都觉得夫差是一个大丈夫。
在故事“干将莫邪”里面,制造了宝剑的干将被楚王杀了,他的儿子一有了意识就以报仇为执念,在他还是十几岁的时候就带着宝剑前去复仇,由于他年纪小,不知道如何下手,碰到了一个剑客,剑客听说了他小小年纪居然有这样的志气,决定去帮助他,并且最后一起赴死。因为他们都觉得报仇雪恨是一件非常合理和正义的事情。
有这样的文化氛围,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因为中国的文化设计师周公旦在设计周礼的时候就这么设计了,所以《礼记》里面写道:
“子夏问于孔子曰:居父母之仇,如之何?夫子曰:寝苫枕干、不仕,弗与共天下也,遇诸市朝,不反兵而斗。”
- 孙悟空有能耐大闹龙宫,却为何连沙僧都打不过?你看他自己说过啥
- 诸子百家中,为何只有儒家传承了两千多年?墨家、法家去了哪里?
- 庄子说:仁是“无爱”,孝是“无亲”,为何儒家宰相称为妙道?
- 文人相轻冰心讽林徽因“渣”,张爱玲瞧冰心作,杨绛嫌张爱玲丑
- 我国南方的崇信儒家有哪些具体表现
- 这四对姓氏不能通婚,你听说过吗看看有没有你的姓
- “华胜”是什么,这类汉服发饰你听说过吗?
- 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一辈子也学不完的儒家礼制真是伪善吗
- 李磊上交文物获奖500元,称再也不上交了?李磊:我没说过
- 如果吃屎可以成仙,你会不会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