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等我也四十出头、也成了年轻人眼中的老家伙时,这样的疑虑自然随之烟消云散。毕竟一方面生活的磨炼和社会的毒打,难免让我也变成了那个曾经最讨厌的大忽悠的模样,同时也明白了这样的道理:冒傻气这种事情是大多数年轻人成长过程中必然会经历的阶段,拦是拦不住的。与其白费力气何不顺水推舟……
大多数的人生皆是如此。年轻时的一身棱角,终究会被冷酷的现实打磨得滑不留手,还会被美其名曰成熟、稳重,但换个角度说也就是越来越僵化和保守。
人生如此,一个民族和王朝是如此,思想和学派通常也逃不出这样的规律。
比如儒家。在以前的文章中,我没少大骂儒家,其实骂的是宋明以后变成了老家伙模样的儒家。但是如果排除掉两千多年来涂抹在儒家身上的神化色彩和断章取义式的定论,我们会发现曾经的儒家也如同我们的青年时代一样,敢想、敢说、敢干,同样的容易上头,同样的毛楞急躁,却丝毫不给人以僵化保守的印象。
文章插图
比如“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家都很熟,中学历史课上都学过嘛。在我上学的时候,教科书上对这一事件的态度是批判大于肯定的,尤其强调了其对于封建专制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所起到的作用。记得中考时还遇到过这个考题,我给出的答案非常“课标”,应该是拿到了满分。
不过如果今天可以重新作答,我恐怕会给出不一样的答案。
挽狂澜于既倒的董仲舒,其实在儒家并不怎么受待见。
众所周知,儒家由孔子创始,是先秦诸子百家之一。但与其在帝制时代一统华夏思想界达两千余年的辉煌相比,在先秦时期儒家其实混得极其凄惨。除了在大本营鲁国以外基本没有哪个诸侯待见儒家,连老祖宗孔夫子为了推销自家的主张都不得不厚着脸皮“周游列国”,结果还是四处碰壁,落得个“累累若丧家之犬”(《史记·卷四十七·孔子世家第十七》)的下场。
文章插图
到了秦汉交际的时候,儒家就更倒霉了。不但被死对头法家按在地上摩擦,连祖坟都差点被刨了——不管焚书坑儒有多大的争议,但起码大多数儒家弟子吃饭的家伙都保不住了。更要命的是,项羽那个莽夫的一把火将儒家经典中仅存的“官藏之书”也给烧了个七七八八。比如《乐经》就被烧绝了,从此经孔夫子删定的《六经》就剩下了《诗》、《书》、《礼》、《易》、《春秋》这五经。
更麻烦的是经过这两把火之后,儒家的传承就乱了套,再加上文字的演变(由大篆到小篆再到隶书)等诸多因素形成了今古文经之争。比如《诗》有今文经3家,分别是《鲁诗》、《齐诗》和《韩诗》,有古文经1家,即《毛诗》;《书》有今文经3家,分别是伏氏、大夏侯氏和小夏侯氏《尚书》,有古文经1家,即《古文尚书》;《礼》有今文经3家,分别是大戴、小戴和庆氏《礼记》,有古文经2家,即《逸礼》和《周官》;《易》有今文经4家,分别是施氏、孟氏、梁丘氏和京房《易经》,有古文经2家,即费氏和高氏《易经》;《春秋》有今文经3家,分别是严氏、颜氏《公羊春秋》和《榖梁春秋》,有古文经3家,即《春秋左氏传》、《邹氏传》和《郏氏传》。
文章插图
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争鸣到了秦汉之际已经趋于式微,偏偏儒家内部倒开始百花齐放了。但这不意味着儒家的春天到了,反倒像是替他们自己敲响了丧钟。
为啥?因为儒家还从来没有成为过任何一个时代或王朝的主流思想,更没有受到过任何一个时代或王朝重用并成为统一的价值观。说白了就是此时的儒家还是“野生”而非“官办”的,在屡受打压的情况下又因内部分歧闹得快要分崩离析了,所以怎么看都是一副要完犊子的德性。
- 诸子百家中,为何只有儒家传承了两千多年?墨家、法家去了哪里?
- 庄子说:仁是“无爱”,孝是“无亲”,为何儒家宰相称为妙道?
- 我国南方的崇信儒家有哪些具体表现
- 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一辈子也学不完的儒家礼制真是伪善吗
- 儒学的“春风吹又生”源于他
- 从唐朝法律的制定,浅析唐朝时期法律的儒家化
- 现在都是依法治国,是否能说明韩非法家思想比道家儒家更先进?
- 上世纪郭沫若提倡书横着排版,大师陈寅恪一气之下立下一条遗嘱
- 儒家说过以德报怨吗?孔子说:没有,这都是不学无术之人的诬陷
- 文坛领袖欧阳修,为什么杀掉为北宋立下赫赫战功的狄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