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德华大夫》希区柯克用心理学假大空理论来拯救对推理的排斥( 四 )


因此,《爱德华大夫》里浅薄地利用爱情的由头,支撑了电影里的故事演进,但是这份爱情的滋生与持续,都缺乏足够的合理力量,这也是这部电影欠缺说服力的一个不能忽略的原因。
《爱德华大夫》希区柯克用心理学假大空理论来拯救对推理的排斥
文章插图
三、《爱德华大夫》里的情节逆转来自于一场深藏着的职场竞争,使电影的故事挑战基本常识。
《爱德华大夫》用心理的原因,阐述了为什么冒名大夫要代替意外逝去的真正的大夫前来顶职。
这一理由艰难地用心理学的玄奥的名词支撑着完成,那就是冒名大夫自幼曾经误害了弟弟,从而产生一种自责心理,认定自己是不幸事件的肇因者,当他与真正的大夫同行的时候,因为真正的大夫被人持枪加害,他在心理上产生妄想型身份识别障碍,忘记了自己本来身份,而自认为是真正的爱德华大夫。
《爱德华大夫》希区柯克用心理学假大空理论来拯救对推理的排斥
文章插图
值得注意的是,电影里的假冒大夫还被套上了反战的政治正确招牌,这是为了让男主人公更为可爱一点而不仅仅是一个纯粹病人状态而设置出来的辅助推手。这部电影拍摄于二战刚刚结束的年份,反战情结能够为角色增分,提高他的人格砝码,促成电影里的爱情基座更为夯实牢靠一点。
这样,童年原因与社会原因,合成了电影里的一个重要的心理学认定,也决定冒名大夫为什么在冒充他人之后、最终却被认定是无辜的一个原因,因为这是心理学的病态因素导致了这样的后果,而不是道德因素捎带出的功利主义行为,因此,当真相大白,心理学再一次参与了对人物性格的认定。影片里,假爱德华大夫当澄清了童年时代的心理障碍,便重新恢复了真正的自我,完好如初,之前的身份遗忘的表现症状失忆症也烟消云散,冒名的爱德华大夫自此复归常人。这就是心理学的借口,帮助了冒名大夫洗脱了身上的罪名。
而另一个洗脱的杀人罪名,则是女医生通过解梦而查找出了真正的杀害爱德华大夫的凶手。
《爱德华大夫》希区柯克用心理学假大空理论来拯救对推理的排斥
文章插图
而这一段电影里的重要逆转,完全是通过匪夷所思的梦境分析来解开的。爱德华大夫来到医院里担任院长一职,前任院长觉得自己的离任,是因为后任者挤走了他,为此动了杀机,开枪杀了真正的爱德华院长。
当时冒名者作为病人与真正的爱德华大夫在一起,目睹了前任院长的行为,后来,前任院长又开枪杀了真正的爱德华大夫,这一切,都作为潜意识沉淀在冒名者的思维深处,女医生正是通过解梦的方式,解读冒名大夫的梦境里的意象,从而得出了一连串的真相还原。
而认定前院长是凶手的推断,则来自于前院长的大意失荆州,这也是电影里不得已而求助的语言推理的一个环节。其实从影片的交待来看,前院长曾经私自出去,来到爱德华大夫滑雪的山谷,枪杀了真正的爱德华大夫。所以他对女医生说了一句话:“我跟爱德华有一面之交,我不太喜欢他。”
《爱德华大夫》希区柯克用心理学假大空理论来拯救对推理的排斥
文章插图
女医生就凭着这句话就得出了前任院长暗害了爱德华大夫的结论,这完全是编剧的一意孤行。这也涉及到电影情节的不合理不可信的地方。从电影里的情境来看,爱德华大夫是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医生,著作等身,女医生曾经说过读过他的所有著作,医院图书馆里也有爱德华大夫的著作,按照惯例,爱德华大夫的书上,应该放置作者的照片,现在电影里表现女医生在书的扉页上找到了爱德华大夫的签名,从而甄别出假爱德华大夫的真相,那么,这本书中有签名,怎么会没有一幅爱德华大夫的照片呢?即使书中没有,作为心理医学界名宿的爱德华大夫的照片,也应该在其它渠道里见识过,怎么可能冒名者就能够如此轻而易举地瞒天过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