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发掘的胡瑗、李觏等人是北宋著名教育家 , 他重视“师道” , 提倡“宗经” , 以儒家经典培养能通达“六经”、悉经邦治国之术的人才 。也注意兼授诸算学、医药、军事等基本技能 , 培养实用人才 。范仲淹相比后来王安石能开创经学方面一家之言来说 , 更倾向于务实的才干 。
而欧阳修生平在政务方面的才干不算明显 , 在文学、史学和经学三大领域则都有不俗的成就 。只不过欧阳修的儒家经学方面 , 与他的史学、文学特点一样喜欢标新立异 , 表达不俗见解 。作为一代大家 , 有些方面是可取的 , 有些方面就有点刻意 , 正如欧阳修主持写史 , 主要贯穿了他的儒家理念 , 不管在《新唐书》还是《新五代史》 , 对一些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批评都体现他的儒学宗旨 。
尤其欧阳修的为人广受称赞 , 对有才华的同僚、后学都大力推举 , 像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张载、程颢、吕大钧、包拯、韩琦、文彦博、司马光等等各方面的才俊 , 几乎都得到过欧阳修的激赏与推荐 。
欧阳修画像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可以看出 , 北宋文化到欧阳修开始 , 总体而言不是“守常” , 而试图“图新” , 以欧阳修为风向标 , 这一创新思想深深影响了王安石和苏轼 。
三苏父子正以融通三教、兼采诸子的特色创立宋代蜀学 。好比苏轼赠苏辙的祝寿诗《子由生日》中写:“君少与我师皇坟 , 旁资老聃释迦文 。”经常被拿来举例说明苏轼的学术渊源以儒为宗、兼融释道 。
苏轼、苏辙在宋神宗时声名最大 , 但这一阶段两兄弟在朝廷的实际地位并不大高 。到宋哲宗元佑时期(1086—1093) , 朝野形成三个学术思想与政务见解相联系的派别 , 即以苏轼、吕陶、上官均为主的蜀派 , 以程颐、朱光庭、买易为主的洛派 , 以刘挚、梁焘、王岩叟为主的朔派 。他们相互进行政治斗争 , 而蜀洛之争最为激烈 。
南宋之初总结北宋灭亡的历史教训 , 清除蔡京党羽 , 恢复元佑时期的学术风气 , 对蜀派和洛派在过去朝廷方面的见解一概不追究 , 单单推崇他们各自在儒家学问方面的贡献 , 故“蜀学”与“洛学”成为宋代学术的标志 。绍兴六年(1136) , 朝廷开始禁黜程学 , 被视为“伪学” , 而苏轼、苏辙兄弟的蜀学从北宋到南宋前期基本都居于尊崇地位 , 直到南宋后期朱熹继承程颐的理学才占上风 。蜀中学者李石《苏文忠集御叙跋》云:“臣窃闻之 , 王安石以新说行 , 学者尚同 , 如圣门一贯之说 , 僭也 。先正文忠公苏轼首辟其说 , 是为元佑学人谓蜀学云 。”
概括来说 , 苏轼、苏辙在学术上以儒家经学为根本 , 杂于佛道、纵横之学 , 他们不同于传统儒者 , 既是王安石新学的反对者 , 又是洛派理学的否定者 , 在宋代学术中保持独立自由的品格与巴蜀地方的学术特色 。
以苏轼、苏辙为宗派领袖 , 以黄庭坚、秦观、张耒、晁补之等众多苏门弟子为成员 , 既经历从神宗到北宋末年大大小小的朝野纷争 。同时 , 他们强大的文学创作影响力 , 基本代表了北宋中后期文坛的最高成就 , 即使蜀学因一定朝廷力量受到冲击 , 但其依附在文学思想之后进行传播 , 依然成为蜀学影响大量文人士大夫的一种方式 。
讲述苏轼生平的连环画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二、苏门蜀学的内容与特色
宋代几乎公认是中华历史上文化学术的巅峰 , 以吴天墀等先生研究所得 , 虽然四川在宋代文化学术方面是一大重镇 , 但巴蜀文人士大夫在宋代前期的地位却不算高 , 从开始就颇受排斥 。
- 朋友犯了错误,苏轼便作词调侃,对方不生气,倒还成了一段佳话!
- 这首苏轼的诗全文很少人知道, 第一句却是千古名句, 红遍大江南北!
- 苏轼和司马光基于自己的政治理念而反对王安石变法
- 苏轼有多惨?哲宗亲政后被贬惠州,只因写下一首诗再贬海南
- 苏轼:读过的书,走过的路,遇见的人,就是你的人生格局!
- 网红名句: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苏轼:我的原句比这句好
- 苏轼谪居黄州,写下一首《卜算子》,自誉为凤凰,末句意境高远
- 苏轼落魄时有一歌女仍肯善待他,他一连写两首词送她,都流传至今
- 杜甫一千古名句,苏轼黄庭坚自叹不如,李煜拿来随手改出更高境界
- 纳兰性德的一首凄美悼亡词,媲美苏轼《江城子》,堪为不朽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