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原标题:苏轼苏辙两兄弟开创的宋代蜀学到底是什么学问?
苏轼、苏辙兄弟是四川宋代文人士大夫最杰出的代表 , 两兄弟与其父苏洵在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中占了三席 。可苏轼、苏辙兄弟不仅仅因为杰出的文学成就名垂青史 , 由他们开创的“蜀学” , 与程颐、程颢兄弟的“洛学” , 以及王安石的“新学”在整个宋代儒家学说形成“三足鼎立” 。到南宋时期的继承者张栻、魏了翁 , 继续与朱熹的理学、陆九渊的心学并列 。
那么 , 以文学见长的苏轼、苏辙兄弟的蜀学内容究竟有什么内容?他们在儒家经典方面究竟有什么独到的观点?由于绝大多数人们都只关注苏轼、苏辙的文学成就 , 显然在学术创造方面长期被忽视 , 值得被重新梳理一番 。
四川眉山三苏塑像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一、苏轼、苏辙兄弟为宋代儒学代表之一
从苏洵开始 , 苏家父子三人早年一直在四川眉州家乡读书多年 。苏洵年轻时科举多次不顺利 , 除了短暂游历 , 基本都在家教育苏轼和苏辙 。
人到中年 , 儿子也基本成人 , 苏洵带苏轼、苏辙到汴京游学 , 拜会了文坛名宿欧阳修 。对苏洵的《衡论》、《权书》、《几策》等文 , 认为可与贾谊、刘向相媲美 , 向朝廷推荐苏洵 , 经欧阳修的助推 , 苏洵的名气就传播开 。
仁宗嘉祐二年(1057) , 苏轼、苏辙应试及第 , 名动开封 。十年后 , 苏洵编写《易传》过程中病重去世 , 嘱咐苏轼继续完成 。因此 , 苏轼、苏辙是宋代蜀学的开创者 。
不过 , 要说苏轼、苏辙以博大的胸怀与杰出的学识凭空创造一种儒家学说体系 , 也是不科学的 。他们的家乡巴蜀地区相对中原虽然较偏僻 , 但学术根基却十分深厚 。从汉代文翁、严君平两大教育名家以来 , 巴蜀之地涌现的文士大多有创新精神 , 有扬雄这样的学术大家 , 有陈寿、常璩这样的史学名家 , 也有谯周这样纯正的经学家 。
以儒学名士班固的《汉书》所记 , “蜀地弟子在京师求学者之众 , 可与齐鲁相侔 , ”之后 , 常璩在《华阳国志》最早提出“蜀学”概念 , 他将巴蜀的文教事业与儒学传播联系在一起 。
到唐代以后 , 多元文化兼容并蓄 , 互相成就 , 正是推动巴蜀文化走向繁荣的重要标志 。儒释道三家都在巴蜀取得深厚的文化积淀 , 名家学说绵延不断 。唐代众多优秀的文人士大夫 , 随大批北方世家大族涌入巴蜀 , 为当地思想的蓬勃壮大奠定了文化基因 。五代十国的前蜀后蜀阶段 , 大量精英文士汇聚巴蜀 , 与南唐成为当时全国文化最繁荣的地区 , 儒学极为兴盛 。
中华书局版苏轼文集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孟氏后蜀将《周易》、《诗经》、《尚书》、《春秋》、《周礼》、《礼记》刻于文庙石壁 , 田况守蜀时又补刻《仪礼》、《公羊传》和《谷梁传》 , 儒家经典《九经》完备 , 也标志巴蜀儒学的根基强大 。比苏轼年长十岁的老乡吕陶(今眉山市彭山县人)在《经史阁记》总结说:“蜀学之盛冠天下而垂无穷者 , 其具有三:一曰文翁之石室 , 二曰高公之礼殿 , 三曰石壁之《九经》 。”
稍微了解宋代文学发展脉络都知道 , 北宋初期崇尚南唐余音 , 文章以骈俪为时尚 , 诗词以西昆体流行 。反对这种萎靡风格的正是一批文人士大夫 , 希望以儒家经学理念为依归 , 推崇言之有物 , 文以载道的标准 。从王禹偁、石介、尹洙、范仲淹、梅尧臣、欧阳修、苏舜钦等人的作品和观点 , 逐步扭转宋代文化的潮流趋势 。
如范仲淹和欧阳修 , 作为两个奠定宋代文化基础风格的大人物 , 范仲淹为一代名臣 , 在地方、朝廷、边关都有很好的成绩 , 是儒家出世理念的践行者 。崇尚教育 , 推崇经典 , 但范仲淹倾向于“事功”一派 , 在南宋以后有虞允文、陈亮等人相呼应 , 他们都有深厚的儒学根基 , 但又与纯粹研习典籍的士大夫不同 。
- 朋友犯了错误,苏轼便作词调侃,对方不生气,倒还成了一段佳话!
- 这首苏轼的诗全文很少人知道, 第一句却是千古名句, 红遍大江南北!
- 苏轼和司马光基于自己的政治理念而反对王安石变法
- 苏轼有多惨?哲宗亲政后被贬惠州,只因写下一首诗再贬海南
- 苏轼:读过的书,走过的路,遇见的人,就是你的人生格局!
- 网红名句: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苏轼:我的原句比这句好
- 苏轼谪居黄州,写下一首《卜算子》,自誉为凤凰,末句意境高远
- 苏轼落魄时有一歌女仍肯善待他,他一连写两首词送她,都流传至今
- 杜甫一千古名句,苏轼黄庭坚自叹不如,李煜拿来随手改出更高境界
- 纳兰性德的一首凄美悼亡词,媲美苏轼《江城子》,堪为不朽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