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雏村|从西周甲骨文看殷周王家关系

【编者按】周的兴起是中国历史的大事件之一。这里刊发郭静云教授关于殷周关系以及周人兴起历史背景的分析与观察的系列论文之一。欢迎关注与转发。
一、凤雏村甲骨文的属性问题近几十年,周原考古陆续发现西周甲骨文,其中最著名的是文王时期周原岐山凤雏村[1]、成王及康王时期周原扶风齐家村[2],以及西周前半叶周公庙等等出土甲骨文的遗址[3]。其它地区也发现有少数西周时期的甲骨[4]。周国刻辞最早见于殷康丁、武乙时期。周原甲骨则一般分为三期:第一期为周克殷前的刻辞,大多属文王时期;第二期为克殷后的武王、成王时期;第三期是康王时期,与少数昭、穆王时期的刻辞。[5]其中又以凤雏村发现的周国甲骨文最多,并有助于学界重新认识商周王家间的关系
一方面,周原甲骨文与殷商文字一脉相承;但另一方面,其刻字方法和部分用词又与殷商都城不同。对此,李学勤先生的结论是,殷周甲骨文“同多异少……表明了商周文化的连续性”[6];连劭名先生进行资料对照后,发现周原甲骨习用的表达方式,少数在殷墟甲骨中也可见到,不能视为本地独特所有。[7]既然殷周卜辞在刻字方法、用词、句法,以及祭礼等诸方面都有一致之处,亦有一些不同之处。整体而言,其应是殷商文明体系中的地方性变异。[8]
此外,凤雏村甲骨文还显示出一种现象:文王祈祷祭祀对象中,包括了殷商先王。这从以下六条刻辞可以看出:
 凤雏村|从西周甲骨文看殷周王家关系
文章插图
学者们一直论辩着该卜辞的属性。徐锡台先生依据文字的考释,发现周原甲骨文的很多内容,符合文献描述的周建国前文、武王时期的情况,少数则符合建国后武、成王时期的情况。包括文王时期讨伐边境方国,殷商王国的诸侯、一些方国之君前来归附于周等等,所以这六片刻辞应是周文王的祈卜纪录[9]。很多学者对此作了补证[10]。而整理者也持同样的立场,其谓:“尽管周与商是两个不同的氏族,但由于这些卜辞和史书记载看,当时商周之间的密切关系已有悠久的历史,西周受殷文化的影响当随着这种关系的发展而不断加深。”[11]徐中舒先生也说:“此周原文武帝乙宗乃文王所立以崇祀殷先王,示为殷之属国。……以上四例,充分说明文王时代周之事殷,处处都要通过盟誓而言,作为周不叛殷的保证。………文王在周原建立殷王宗庙,在旧史中也有此事例。”[12]
二、异地的文化传承不过,许多学者不愿意接受周文王祭祀殷商先王的可能性。如王宇信先生即把部分甲骨片(包括上引六片)视为商王帝乙的占卜记录[13]。王玉哲先生也认为:“周原地处西北丘陵一隅,不是龟甲产地。”所以“专从周族的地域和形势上看,也可以推证这批周原甲骨,不会是周族原有的。”[14]这种论述的出发点,是周人原居于本地,从不迁移,而且也不曾受到其它地方卜甲传统的影响。但是发现卜甲最多的殷墟,也不是龟甲产地,被用来占卜的乌龟是生长于长江流域的动物,若是循此逻辑,则殷墟卜甲亦应都是外来的,而非其文化之一。同时,陜陇齐家文化早已有用兽骨占卜传统[15],而在殷商祈卜文化中,卜甲和卜骨的传统已不可区分。因此,这种反驳观点不能成立。
殷商王国将周原地区并为属国,周的贵族则兼有本地、殷商王家及羌人等血统及文化。周室既为殷商王国的一部分,在其贵族的生活中,源自殷商的传统自然占有优势。殷、周都是不产占卜用乌龟的地区,却依旧可以从别的地区购取龟甲。不一定要有本土所产的龟甲,才能用龟甲占卜。西伯为殷商封地的国君,其家族承自殷商文化,亦自然会将甲骨刻辞的传统带到西隅之地。
三、异氏、异姓和异族概念之区分 (一)周原卜辞的“王”是周王
范毓周先生认为,既然有祭祀殷先王的记载,周原卜辞中的王即是商王帝辛[16]。仵君魁先生则响应:“在周原卜辞中,不仅刻有‘王’字的卜辞占有较大的比例,而且卜辞中还屡见‘商’(H11:87)、‘商王’(H11:26)、‘衣(殷)’(H11:4、H31:3)、‘衣(殷)王’(H11: 3)。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周原甲骨文中没有发现一片刻有‘周王’的甲骨出现。这恰恰表明卜用这些甲骨的主人是周王而不是殷商之王。……这如同在殷墟卜辞中多见‘周方’、‘周侯’,而不见‘商王’和‘殷王’。”[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