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何驽:战国至汉代玉器艺术考古的真正典范——评《实幻之间——院藏战国至汉代玉器特展》图录( 三 )


“转”部分引起最大争议的就是对于广义相对论原理的引用。广义相对论是现代数学与天体物理学探索的结果,是现代人的科学认识,严格地说,只有天体物理学家们才能真正理解其真谛,普通百姓只是门外看热闹。汉代玉器的创作者如何能认识到广义相对论的理论空间,此说确实超越时代,可能性不大。
其实,装饰艺术心理学当中,有“解释性连接”及其对立面“伪装”的设计原理,将图案夸张变形,包括不同运动“块”的组合,使形象更加华丽和张力十足,如巴黎圣母院圣安东尼大门的铁艺铰链上被夸张延长并上下补缀涡卷的蔓草莨叶纹。“伪装”则是在物体的表面加上一些与它的轮廓和组成部分相抵触的视觉信息,以模糊该物体,只要找到一种把握物体组合的简单方法,观者就能得到视觉快感。如《实幻之间》转-2-06 汉代玉卮上的浮雕神兽因身体中段隐藏在云气中而更加仙气十足,采用的就是“伪装”视觉原理(图二)。这样,战汉玉器的创作者——“艺术家”完全不必具备广义相对论空间认知,运用“解释性连接”原理,只需夸张、拉长、拼接以及“伪装”兽身,即可以达到极具张力的仙兽(世间不见之兽)的图示效果。背后的推手,是秦汉时期社会上下大盛的神仙思想和升仙思想。
 战国|何驽:战国至汉代玉器艺术考古的真正典范——评《实幻之间——院藏战国至汉代玉器特展》图录
文章插图
(4)合
“合”主要运用“视觉连续性”和“频闪运动”视觉心理学原理,引导观众分析欣赏汉代玉器的独具匠心。“合之一”,虽然标题为“剪影蛇身的频闪设计”,实际是援用“视觉的连续性”或称“解释性连接”原理,解读战国玉龙“画蛇添足”的“动感”设计技巧。“合之二”,题为“扭转兽身的频闪设计”,实则主要利用“视觉中断法”和“视觉连续性”原理,解读汉玉上表现兽身穿云破雾艺术效果的设计理念。“合之三”,解读战汉玉器的创作者“艺术家”在时代设计风格典范之内发挥个人创意的空间。
“合”这部分对于“视觉连续性”和“视觉中断法”原理的运用比较成功,是值得肯定的。然而,对于“频闪运动”原理的运用相对弱一些,甚至有些理解偏差。蔡庆良以同一人瞬间不同动作合成一张照片来解读“频闪运动”原理,俗称“视觉残留错觉”,虽可以激发观者对不同方向动态的感知,但除非是“翻页动画”演示,否则并不能产生动感,就如同观摩千手观音坐像,观者不会产生观音的双臂在轮转运动的错觉,更容易视为观音背后光芒四射的背光。真正能触发观者动感的实则是贡布里希所谓的“频闪效应”(stroboscopic effect)。例如画中表现飞转的马车轮和纺车时并不表现一根根的辐条,辐条只是不可辨别的隐约闪现;艺术表现一个物体飞速而过时,那个轨迹横穿视野的拖尾后像,其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像漫画用反向箭头那样的寥寥几笔,表现物体瞬息前所在的位置。《实幻之间》起-2-14 漫画插图里左上和左下漫画格中的半弧形棒球棒挥动产生的“线条轨迹”,就是“频闪效应”的“拖尾后像”,观者一看便能感知到球棒的挥动动作。
再来看《实幻之间》合-1-08 战国玉龙的“画蛇添足”(图三)。回首蛇身下边添三个小足,上边添两个,这五个足面均雕刻三至四道弯长钩状线条,远长于爪,与其说是足的视觉残留之叠加,毋宁说是五足飞奔的“拖尾后像”。如此解读该展品的“频闪效应”,才能产生玉龙奔跑的动感。
 战国|何驽:战国至汉代玉器艺术考古的真正典范——评《实幻之间——院藏战国至汉代玉器特展》图录
文章插图
作为“起”“承”“转”“合”诸核心内容的尾声,“余绪风流”部分阐释战汉玉器视觉错觉的设计风格对后世玉器特别是明清仿古玉器设计风格的影响,以及后世改制战汉玉器问题,研究比较深入。
3. 研究图录附件内容的突破
国内外文物展览图录一般很少有附录,极个别的如《王后·母亲·女将》展览图录有附录,但内容仅为殷墟大事记。《实幻之间》的“眼见为凭”“内文补充说明”“单品说明”“注释”诸部分,虽无附录之名,实为研究图录之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