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何驽:战国至汉代玉器艺术考古的真正典范——评《实幻之间——院藏战国至汉代玉器特展》图录( 二 )


1. 图录编排体例上的突破
《实幻之间》在编排体例上进行了大胆的突破。不同于已有的文物展览图录展品图文说明加几篇专题研究论文的传统体例,除了序、凡例、后记外,主要内容分为“总说明”“设计总则”“起”“承”“转”“合”“余绪风流”“眼见为凭”“内文补充说明”“单品说明”“注释”“专文”等几个部分。“总说明”介绍这部研究图录的基本架构和理论基础及目的。“设计总则”提纲挈领地指出,战国玉器主要以“蛇(龙)”为艺术创作原型,汉代玉器主要以“兽”为创作原型,战汉玉器都强调动感视觉艺术错觉,但是“蛇(龙)”以二维平面波形即可实现,“兽”则只能用三维立体扭转技法表现。研究图录的核心部分按照中国古代诗文写作起、承、转、合的章法编排,“余绪风流”作为收尾。“眼见为凭”“内文补充说明”“单品说明”“注释”都相当于研究附录,而“专文”则是相关专题研究论文。这样的编排十分新颖,使得《实幻之间》作为玉器研究图录更加全面而丰满,且标新立异。
2. 核心内容叙述形式的突破
《实幻之间》核心内容以问答的形式展开,没有按玉器的器类归档,而是依据玉器展品艺术时代风格变化的逻辑,利用艺术心理学原理,按起、承、转、合的章法,借助典型的玉器文物,深入浅出地解读各个典型艺术原理,并适当加入艺术心理学原理辅助图解。这种叙述方式无疑是文物展览图录叙述方式的创新。
(1)起
“起”是利用展品艺术心理学的解读,唤起观众视觉艺术知觉与经验,图说、普及一些视觉艺术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起之一”,讲形制与比例,重点解读视觉张力和视觉方向。“起之二”,讲平衡与秩序,更多运用装饰艺术心理学原理。“起之三”,讲视觉艺术错觉理论里一个应用最普遍的概念——“最低限度图像”,也就是用原型的最低限度图像来艺术表现原型整体的概念,这是战汉玉器“蛇(龙)”“兽”造型设计最基本的法则,而观众则通过对“最低限度图像”的视觉“补足投射”,与战汉玉器创作者——“艺术家”形成默契,共同完成“最终的艺术品”,从而与展品玉器文物发生“共情”。
(2)承
“承”,借汉代玉器动态视觉错觉传统的传承之名,展示战国、西汉、东汉三个阶段玉器视觉艺术错觉风格的变化,以及形成这些变化的设计技巧与原理。“承之一”,解读战国玉器的蛇(龙)从二维波浪状的蜿蜒,转变为汉玉兽的三维扭转勾回设计。“承之二”,进一步探讨战国玉器二维剪影蛇身蜿蜒,经西汉三维立体扭转兽身,到东汉将立体兽身扁平化的设计原则之变迁,并提出,为了解决兽身由三维立体变为平面的难题,东汉玉器创作者抽象出兽身的图案单元进行平面组合,由观者补足完整和立体的兽身视觉错觉,从而创新出一种扑朔迷离的艺术风格。蔡庆良这个见解独树一帜,令人拍案叫绝。实际上,东汉玉器创作者抽象出兽身的图案单元,相当于建筑装饰的运动的单元“块”(chunds),创作者和观者则利用“解释性连接”来组合出动态的兽。“承之三”,专门论述营造动感的设计技巧,包括回勾弯转,视觉引导张力,倾斜主轴产生视觉动势,适当的镂空辅助动感,等等。
该研究图录核心内容从“起”的第三节到“承”的第三节,是战汉玉器动感设计艺术原理论述最精华的部分。装饰艺术心理学的原理包括视觉中断、“中断检测仪”、视觉“中断填补”、“力场”、“解释性连接”等等,蔡庆良巧妙地回避了这些观众难懂的装饰艺术心理学中秩序感的晦涩概念,化解“力场”原理,将其通俗地解读为回勾弯转、视觉引导张力、倾斜主轴产生视觉动势技法等,使观众更易参透;而玉器的镂空,实际上是利用视觉中断心理学原理,打破平板的“呆板”,从而形成所谓的“不安”,进而激活观者“动感”的视觉错觉。
(3)转
“转”从汉代玉器兽身扭转变形出发,利用广义相对论原理,探索人类感知世界与物理世界之间的关系。“转之一”,在介绍典型的战汉玉器二维和三维空间模式之后,抛出一个问题——战汉时代感知的平面几何空间是否就是真实的世界?“转之二”,提出汉玉上不符合动物生理结构、现实世界不存在的扭转兽身造型却符合广义相对论空间里的真实形体的问题。“转之三”,主要是对扭丝玉环、龙纹谷纹璧、龙纹玉韘、莫比乌斯环式玉环的设计原理发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