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铜胎画珐琅蝠莲纹花盆|看见文物 |玉器之冠冕——战国云兽纹青玉璜\",\"i16\":\"看见文物

铜胎画珐琅又称“画珐琅”,是我国著名的传统手工艺品。“画珐琅”是在铜质胎体上涂敷釉料,经烧结、彩绘、抛光、镀金而制成的金属工艺品,带有独特的西式风格,富有绘画趣味,造型典雅,纹饰细腻,色彩清秀。从工艺上可分为两大类:一是胎体錾花配饰;一是不錾花配饰。前者属高级艺术品,后者为普及品。产品大多数为实用的瓶、盘、碗、罐、碟、盏,或盘套的酒具、烟具;少部分则是炉、 鼎、斝、爵、熏、挂屏、插屏等装饰品。清代,西洋珐琅从广州传入中国,广州生产的珐琅俗称“广珐琅”,是朝廷的贡品,其中最著名的是画珐琅。
 清朝铜胎画珐琅蝠莲纹花盆|看见文物 |玉器之冠冕——战国云兽纹青玉璜\",\"i16\":\"看见文物
文章插图
清朝铜胎画珐琅蝠莲纹花盆 杨晓君 摄
清朝铜胎画珐琅蝠莲纹花盆属清代工艺品,高14.2厘米、口径31.7厘米、底任19.8厘米,原属清宫旧藏,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这件铜胎画珐琅花盆,饰以蝙蝠、莲花纹饰。蝠莲纹是中国传统的吉祥纹饰之一。汉字中蝙蝠的“蝠”与幸福的“福”谐音,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是花中的君子,“莲”又与连绵不断的“连”谐音,因而蝠莲纹就寓意幸福相连。
 清朝铜胎画珐琅蝠莲纹花盆|看见文物 |玉器之冠冕——战国云兽纹青玉璜\",\"i16\":\"看见文物
文章插图
清朝铜胎画珐琅蝠莲纹花盆 杨晓君摄
清代康熙年间,欧洲彩绘珐琅工艺品,传入我国宫廷,旋即受到皇室们的喜爱。康熙五十七年,宫廷在内务府养心殿造办处设珐琅处,逐渐把我国的烧瓷制作推向高潮。铜胎画珐琅的制作技法,起源于15世纪中叶欧洲比利时、法国、荷兰三国交界的佛朗德斯地区。15世纪末,法国中西部的里摩居,以制作珐琅工艺为基础,发展成画珐琅的重镇,初期制作以基督教为主题的器物,后来逐渐制做成装饰性的工艺品。随着东西贸易的发展,西洋制品开始涌入。因广州在清代属于我国唯一对外开放门户,西洋珐琅由此先传入广州。
西洋珐琅由广州等港口传入中国,并就地设厂研制,称之为洋瓷,宫中则称其为广州珐琅。当时,广州的产品多保留着西方文化的韵味,由于烧造技术不高,釉料呈色不稳定。康熙末年,宫廷聘请法兰西画珐琅艺人来京,在内廷珐琅处指导烧造画珐琅器。其式样、图案主要是中国风格,少有西方画珐琅的特点。后来,画珐琅工艺约于雍正年间传入苏州地区,从而形成了内廷珐琅处和广州、苏州三大画珐琅生产中心,产品各有特点。
由于广州在清代属唯一对外开放门户,许多外国人都由此进入我国,使广州的珐琅制作在国内始终处于很高水平,地位举足轻重。那时,画珐琅的最大产地是广州,不仅有规模巨大的画珐琅行业和作坊,且向内廷输送画珐琅匠人。宫内造办处的珐琅匠人大多是由粤海关选入,称为“南匠”。他们进京效力,大量生产以满足皇室需要。铜胎画珐琅工艺在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获空前发展。
铜胎画珐琅从创烧到发展,在我国已有着几百年的传承历史,它既有景泰蓝的厚重端庄、又有瓷器的明丽清雅;既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又有独特的时代特征。它体裁多样,造型规整,彩料凝重,色泽靓丽,画工精致,古色古香又雍容华贵,绚丽的艺术风采、鲜明的民族风格、丰富的表现题材使它在众多艺术品中,独树一帜。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形成了独特的民族烧瓷文化,具有着很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采访人员:杨晓君
责编:勾晓庆
【来源:文旅中国】
清朝铜胎画珐琅蝠莲纹花盆|看见文物 |玉器之冠冕——战国云兽纹青玉璜\",\"i16\":\"看见文物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