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雅文明
关于瓮棺葬的解读,通常是结合民族学和人类学材料,有着"亲子之情"和"灵魂不灭观念"及灵魂"转世"等说法。从民俗学的材料来看,新生命的诞生是一件非常值得庆贺的时期,关于生命诞生还有诸多仪式,对于幼子早殇,固然是一件值得悲痛的事情,但是人们更多的是想着如何将这种仪式继续完成,将对于生者的祝福转化为对于死者的抚慰。长江中下游地区新时期时代晚期的屈家岭和石家河文化中存在一种特殊的"瓮棺腰坑合葬墓",也就是在发掘中常见的在竖穴土坑墓葬中埋葬成人,然后在土坑墓下面,再挖置一个腰坑,腰坑中埋葬孩童瓮棺,一般而言这种埋葬方式被认为是亲子关系的体现。
由此可见,瓮棺葬是古代全世界人民认同的一种安置早殇的孩童尸骨的方式,也是寄托哀思,体现人文关怀及宗教信仰的方式。至于为何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出现瓮棺葬的方式,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瓮棺葬应该是各地区独自起源并且发展形成的;另一种说法则认为,瓮棺葬的习俗是一地起源并且随着人群的迁徙、融合和发展不断为世界各地的族群所接受并且采用的。
文章插图
屈家岭文化瓮棺葬
我国史前社会中各地可见的瓮棺葬有人认为是多地区起源的,中原地区、甘青地区和海岱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应该是各自独立的发展系统。但是这种说法有着明显的缺陷,一方面,各个地区发现最早的瓮棺葬的时间有早有晚,在人群交流活动如此密集的古代社会,忽视人群交流带来的作用显然是不可取的;另一方面,各地区瓮棺葬的发展情况明显不同,海岱地区的发展明显不如中原地区及甘青地区一样具有明显的延续性,从这一点上来看,似乎受到外界的影响更大。
文章插图
岩画中所见的史前生活
另外,从文化发展的因素来看,也可以佐证这一情况。海岱地区大汶口文化因素在一定时期经过东进和迁徙,以至于我们在豫西、皖北等地也能够发现具有大汶口文化因素的墓葬、房屋等文化遗存。这种交流显然不是单向输出的,山东尉迟寺遗址中同样出现了来自中原和长江流域常见的的连间排房和瓮棺葬形式等,甚至在一些陶器制作上,也表现出明显的受到外来文化影响的特征。对于这种文化现行的解释,有人认为在几千年前的尉迟寺,居住这一批来自中原文化区的使用大汶口文化陶器的人群。这些发现也可以进一步证明,海岱地区与中原、江汉地区的交流是有来有往、双向互动的。由此可见,瓮棺葬和其他文化因素一样,都是在中原、江汉、甘青、海岱等多个史前文化中心交融、互动之时传播发展而来的。这种"凡为我所用者,都被加以供奉"的文化包容的观念,正是瓮棺葬习俗得在海岱地区得以发展的深层原因。
瓮棺葬并非海岱地区所有的本土葬俗,而是在古代族群迁徙、文化交流中来自中原和江汉地区的丧葬习俗。尽管瓮棺葬并非海岱地区固有的习俗,但是在长距离的传播及长时间的融合中以及产生了一些变化,并且逐渐形成了一些差异。葬俗产生的新变化属于文化变迁的范畴。外部刺激和内部整合被认为是促使这种变异的最为主要的两种因素。海岱地区的瓮棺葬就是在这种内部整合与外界刺激下的产物,尽管它脱胎于外来文化因素,但是在长期的发展中已经成为了具有自己特点和特色的文化现象。
文章插图
扣合式瓮棺葬
海岱地区瓮棺葬中以"陶片覆盖葬"数量占据绝对优势,这种情况有别于其他地区的发现。"陶片覆盖葬"在海岱地区最初是作为埋葬未成年人使用的葬具,一般会以组合的形式出现。发展到后来,产生了一些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陶罐被打破,仅仅以零星的几件放于身上起到一个象征瓮棺葬的作用,甚至即使是体量足够的婴幼儿也不再整个装入瓮棺之中,而是以片陶遮身。这种有意的在瓮棺葬葬式上加以简化的形式,正是瓮棺葬传入海岱地区后自我发展并逐渐和中原等地发生分异的表现。
- 这群被公安工作“耽误”的灵魂画师
- 陈茂良品德兼有的艺术信仰,用心传承玉雕艺术的故事讲授者
- 看多媒体互动展厅弘扬党建文化
- 希姆博尔斯卡
- 李白写下一首最孤独的诗,原来孤独不是寂寞,是灵魂深处的无奈
- 性能强悍的——鬼丸武士刀
- 带着“肉体”去探索,灵魂是要上当的,《老子》快乐不是享乐
- 陈建明用灵魂表情大意,将独特的色彩玩出新的高度
- 明朝太监的多面人生:谈谈太监的家庭、文化活动及精神信仰
- 优雅格调的灵魂居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