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灵魂不灭信仰与史前先民对于早夭孩童的人文关怀

导语:瓮棺葬最早出现是在新石器时代中期的大地湾文化当中,而后随着人群的发展、迁徙、融合、扩散逐渐传播到其他地区。海岱地区发现瓮棺葬的年代较晚,除了北辛文化以外,普遍出现几乎是在大汶口时期。所谓的瓮棺葬,就是指墓葬中常见的以罐、瓮、缸等大型陶器作为葬具装殓尸身,而后在其上扣一个盆或者碗,形成一个密封的形似木棺的葬具。瓮棺葬最早是作为儿童专门使用的葬具,即文献中记载的"以有虞氏之瓦棺葬无服之殇",发展到后来成年人也开始使用此具,但多数为二次葬使用,也就是待到尸身腐朽之后再将骨头收敛安葬。作为人类发展史上的独特现象,瓮棺葬无疑是备受瞩目的,甚至到了近现代还有些少数民族仍然以此作为本民族的葬俗。
根据目前的考古发现来看,海岱地区发现瓮棺葬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中期的北辛文化之中。到了大汶口时期更是形成了瓮棺葬发展的一个高峰,不仅发现瓮棺葬的遗址数量众多,不同遗址中瓮棺葬的发现数量在同时期所有墓葬总数中也具有明显优势。泰安大汶口、邹县野店、河南淮阳平粮台等遗址都发现有数量庞大的瓮棺葬。
灵魂|灵魂不灭信仰与史前先民对于早夭孩童的人文关怀】根据尸骨与葬具的摆放关系,许宏将瓮棺葬分为了"装入葬"和"非装入葬"两种。另外还有人依据出土材料将瓮棺葬划分为"完整陶器葬"和"瓦片葬"两种。从分类的具体差别上来看,这两种标准也有其共同之处。比如说,最常见的是用一件或多件组合器物早夭的未成年人尸身完整装入葬具中就称为"装入葬"或"完整陶器葬",这种葬式在邻近中原地区的豫东、皖北及皖西地区最为常见,也可以称之为"完整陶器装入葬";将葬具打碎,将尸身置于其上则称为"非装入葬"或"瓦片葬",这一类葬式同样发现较多,可以简称其为"陶片覆盖葬"。
 灵魂|灵魂不灭信仰与史前先民对于早夭孩童的人文关怀
文章插图
大汶口文化遗物
海岱地区最为盛行的就是"陶片覆盖葬",这一点与瓮棺葬的主要传播区域——中原地区和江汉地区表现出明显的地域性差异。比如说,在中原和江汉地区最为流行的是在房间内或屋外附近挖掘竖穴坑房址陶器作为主葬具,放置幼儿尸骨于其中,上面再盖上一个穿孔的陶盆或者陶罐等,这种葬式就是"完整陶器装入葬"的重要形式之一。这种葬式在这两个区域常见,但是在海岱地区大多数遗址中却很难见到。
从瓮棺葬所选用的葬具类型来看,海岱地区也体现出极大的差异性,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鼎的使用频率明显偏高。鼎最为史前社会最主要的生活器具,到了商周时期更是成为了上层社会标示身份等级差异的器物,在周代还形成了一套严格的"列鼎制度"。在史前的海带地区,鼎作为葬具大范围出现,很有可能与当地盛行以鼎作为主要炊煮器皿的习俗有关。
 灵魂|灵魂不灭信仰与史前先民对于早夭孩童的人文关怀
文章插图
列鼎制度示意图
一般来说,瓮棺葬中很少会发现有随葬物品,主要的随葬物就是组合成瓮棺葬的一套葬具。但是也有例外,比如在山东邹县野店遗址中就发现至少5座儿童瓮棺葬中随葬了除葬具以外的其它陶器,例如海岱地区常见的高柄杯、珍贵的象牙雕筒、獐牙等。通常来看,瓮棺葬使用的墓主人年龄较小,主要是以埋葬婴儿和儿童为主,少数埋葬青少年或是成年人,而一般后者通常以二次葬为主。瓮棺葬的分布位置,通常也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一般来说,在房间屋外附近就近分布,例如日照梁王城发现的一座史前房址下方就叠压着6座属于婴孩的瓮棺葬。这种将瓮棺葬就近分布的现象,很有可能跟死者特殊的年龄有关,当时人们信奉灵魂永生,在痛失幼儿的同时,也担心小孩独自安葬他们的灵魂无依,所以将幼童尸骨就近安放,让灵魂不会孤独惊惧。这种瓮棺葬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出先民们的人文关怀和信仰灵魂不灭的观念。除此以外,在海岱地区也发现有许多儿童瓮棺葬是与成人土坑墓混杂分布的,这些特点也与中原和江汉地区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