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中国各地彝族传统美食探秘( 四 )


 探秘|中国各地彝族传统美食探秘
文章插图
从前,一伙放羊娃子为一个头人放牧羊群,头人派遣一个亲信管理放羊娃子,娃子们便叫这人为羊工头。羊工头对待放羊娃子十分苛刻。娃子把饭煮多了,要挨羊工头打;饭煮少了,娃子就不得吃。一天,一个娃子又把饭煮多了,怕挨打,就用瓦钵盛了一钵,悄悄藏在山上一个树洞里,打算哪天饭吃不饱时,端出来吃。那天他藏饭钵时,慌慌张张,刚放进树洞,只随手扯了两把野草盖在钵上就走了。过了三天,他又把饭煮少了,羊工头不准他吃法,把他撵出门来。他只得去取树洞里的饭钵。哪知,他端出然,就觉得热乎乎的,揭去野草,一股香味扑鼻而来。他一尝,是冷饭,而是甜蜜蜜的东西,这就是最初的"甜白酒"。原来,这山上药草多,那盖在饭体上的两把野草,就是后来彝家人用来作酒曲的"细辛"、"柴胡"等一类发酵药物。
 探秘|中国各地彝族传统美食探秘
文章插图
"多啦巴"当客人到了葬族山寨,葬族人民十分好客,他们分别以"乡啦巴"及猪、鸡、羊、牛作招待。"多啦巴"是将黄豆磨成浆,连粕加酸菜煮吃,类似汉族的莲渣脑,但其味极鲜。杀牲时将牲口牵至客前,故称为打牲。其手法极敏捷,往往牲口未死而皮已剥,肉是大块大块的一锅煮。食具通用木碗、木盘、木盆、竹箩及木勺(彝名马勺子)。木制食具分有漆和无漆两种。漆和彩漆,漆往往绘成近似雷电纹的图案,颜色主要有黑、红、黄三种。有的地方碗用牛皮制成。解放前,一些彝族山区盐最贵,食物中很少用盐,多用木香子及辣椒为汁,用盐少许。据说那时的葬族人民每年能吃的盐,尚不到一两。
 探秘|中国各地彝族传统美食探秘
文章插图
冬谷米饭鱼汆汤被誉为鱼米之乡的冒宁勐统坝,用独特方法高饪而成的"冬谷米饭鱼汆汤"堪称美味佳肴。桌上珍品,食之回味无穷。"冬谷"是动统的特产之一,比一般稻谷晚熟二至三个月即使在发至或更早的冬令栽插,还是要到农历冬月才能收割,故称为"冬谷"。冬谷成熟期晚,养分高,颗粒肥大饱满,色泽斑斓,享有"谷中珍珠"的美称。冬谷辗出的米粒雪白带蓝,颗粒细长;煮出米饭,光亮洁白,香气扑鼻,味道纯正。尤其煮成"锣锅饭",更是香味四溢,晶莹透明,还是肝炎、贫血、高血压、溃疡病、冠心病患者的滋补品。
 探秘|中国各地彝族传统美食探秘
文章插图
"鱼汆汤"是勐统的一大名菜,它独特的鲜味,来自马头鱼和龙竹笋。鱼汆汤补中益气,清热解毒。鱼汆汤制作精细,加工特别,办法是先用砂锅将酸笋丝煮沸,加入油盐,待笋丝煮熟后,再加少量的青葱、生姜丝、大蒜、辣椒、花椒、草果、胡椒等佐料,用微火炖煮。待到汤鲜笋嫩,稍带咸味,然后介入马头鱼。马头鱼的选择较为严格,必须保持喂养二至三天,每天换水二至三次,让它吐尽肚肠内的脏物,直到水清见底为止。汤熬好了,鱼洗净了,方可汆汤。汆汤要用猛火,用锅盖将锅口的三分之二盖住,以防鱼窜出锅外。留出锅口的三分之一,把活蹦乱跳的马头鱼从那里放入锅内。活鱼放进沸腾中的沙锅,烫得乱蹦乱跳,溅起噼噼啪啪水声。待响声停止,又过三五分钟,揭开锅盖,只见马头鱼个个张着嘴唇,眼睛似豌豆,肚肠内吸饱了汤汁,即可盛起一碗冬谷米饭,舀上一勺鱼汆汤,尽兴品尝了。
 探秘|中国各地彝族传统美食探秘
文章插图
乳饼路南彝族自治县盛产驰名中外的乳饼。早在两百年前,这里的彝族,汉族人民就已养羊挤奶制作乳饼。
 探秘|中国各地彝族传统美食探秘
文章插图
乳饼是选用新鲜牛奶,煮沸加入食用酸,凝固后加压制成块状,一般五斤奶可制一斤乳饼。优质乳饼色白略带黄色,表面有油质,无酸味。民间将乳饼放入罐内蜜封,可存放半年不变质。乳饼的吃法很多,可煎、苯、煮、烤吃、切丝炒肉吃,还可生吃,切成片与火腿片相间即制成闻名的云南乳饼罐头。由于乳饼营养丰实,味道鲜美,食用方便,可烹制成各种美味菜肴,加之制作简单,容易保存、运输,所以深受彝族人民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