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入选非遗十周年 中医针灸再出发( 二 )


国家级非遗“针灸”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田从豁:
针灸事业需要更多人参与和发扬
我从抗美援朝战争任军医时期便开始从事针灸工作 , 中医针灸在当时缺医少药的情况下起了很大的作用 。 因为对针灸的热爱所以我愿意尽最大的努力去发扬中医针灸 , 在临床中敢于用针灸 , 想办法发挥针灸的有效作用 。
针灸在世界的传播受到了很大的重视 。 1964年我去法国、阿尔及利亚等国家 , 每天针灸的门诊量有一二百人 , 当地人觉得这样的治疗方法新鲜又有效 。
希望我们的针灸事业有更多人去参与、宣传和发扬 , 希望每一个中医人做出最大的努力 。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党委书记王笑频:
聚焦传承发展创新 传好中医针灸“接力棒”
当年提出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还存在一定争议 。 后经反复讨论 , 申遗工作从“中医药”改成“中医针灸” , 因为针灸是中医药的针灸 , 是中医理论下的针刺疗法 。 2010年“中医针灸”申遗成功对行业起到了极大的振奋作用 , 让古老的医学走向了世界殿堂 , 而且赋予了中医针灸新的含义——进入名录 , 继续为人类健康做贡献 。
“中医针灸”申遗成功在国内外社会产生了一系列非常好的影响力 。 2011年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档案局在京联合发布 , 我国两部中医药典籍《黄帝内经》和《本草纲目》顺利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 之后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支持中国香港卫生署 , 由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和香港博爱医院一起开展中医针灸戒烟的活动 , 在国际平台上参与公共卫生与防治意义极大 。 2018年藏医药浴法在申遗过程中吸取了中医针灸申遗的经验 , 也很快申请成功 。 这体现了一个重大事件对整个行业的带动和联动性 。
聚焦传承 , 给年轻后代留下宝贵财富;发展创新 , 在新的科技信息化的手段下 , 对中医药进行现代诠释和全新定位 , 这是我们这代人的责任和使命 。 针灸科是广安门医院的优势和重点学科 , 也有着非常多的人才财富 , 我们会把接力棒更好地传下去 。
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郑长铃:
守正创新 实现文化复兴
我之前在原文化部非遗保护中心工作 , 见证了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清单的建立 , 以及中医针灸国际地位的全面确立 。 我从13岁到16岁跟叔叔做赤脚医生 , 这段经历使我对中医的典籍有所了解 , 另一方面对相关世界公约有所研究 , 这样的缘故开始了“中医针灸”非遗的申报 。
从某一方面讲 , 中国传统中流传数千年的人与自然的关系被部分遗忘 , 但这却是我们中医药文化延续的基础 。 现在中医药已经进校园 , 知识库有所增加 , 但更重要的是要从文化认识方面进行修正 。
今天关于文化的顶层设计 , 是在我们千百年来的思维逻辑的建构 。 我们要深入反思 , “有没有”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 , “好不好”的问题还需进一步解决 。 比如认真思考中医针灸是否真正传承了精髓 , 创新的前提是守正 。 所以不能被外在形式的丰富多彩所迷惑 , 要回到内涵 , 真正培根铸魂 , 实现文化复兴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有限公司董事、常务副经理、副总编辑宋春生:
“中国图书走出去”助力宣传中医针灸
“中医针灸”申遗成功来之不易 , 过程也十分紧张 , 是我们中医药走出去非常重要的抓手 , 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中抓手中的抓手 , 所以意义非凡 。 这也成为中医药保护项目中非常重要的标志性成果和示范 , 应该很好地宣传和推广 。 在“中国图书走出去”的项目中 , 有两项工程 , 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和丝路书香出版工程 , 中医针灸非遗丛书中有两本书刚好在国家对外出版图书计划中 。 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会积极配合项目组的工作 , 借助申遗成功十周年更好地推广和宣传中医针灸 。
国家级非遗“针灸”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贺普仁之子贺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