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 | 陈燕铭:27年,与糖尿病打一场持久战


致敬 | 陈燕铭:27年,与糖尿病打一场持久战文章插图
陈燕铭从住院区走来 , 步履匆匆 。 在接受本刊采访人员采访前 , 这位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以下简称“中山三院”)副院长、内分泌与代谢病学科主任刚为一名1型糖尿病患者做了详细的检查评估 , 决定采用干细胞移植治疗 。
在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的支持下 , 中山三院创造性开展齿龈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糖尿病的基础研究 , 2018年进入临床前期转化研究;作为课题主要负责人 , 陈燕铭称 , 这种治疗方式有望使1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剂量减半 , 甚至2-3年内不需要使用胰岛素注射 。
中山三院内分泌与代谢病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广东省糖尿病防治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 , 每年救治十多万人次 。 从成为内分泌科医生起 , 陈燕铭就下定决心 , 要在老一辈教授辉煌的基础下 , 为病人谋求更多福祉 。
致敬 | 陈燕铭:27年,与糖尿病打一场持久战文章插图
医生要为患者解决病痛
陈燕铭成长于知识分子家庭 , 父亲是归国华侨 , 也是建国后第一批工科大学生 , 母亲则是遗传学专家 。 “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熏陶 , 父母总是教育我要做一位对国家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 ”
1987年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毕业 , 怀揣着理想与家人的期盼 , 她以优异成绩考取了中山医科大学(现为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 , 成为该校最后一批六年制医学生 。 “理工农医几个领域 , 我们家都齐了 。 ”她笑得开怀 。
1993年 , 中山三院内分泌科从大内科独立出来 , 刚毕业的陈燕铭赶上了科室快速发展期 。 在临床磨练中考取了硕士、博士研究生 , 师从吴伟康教授、曾龙驿教授 , 接受严格的科研培训 。
导师和蔼可亲 , 但是对学生的要求却不低 , “一是要精研业务 , 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二是要学会做人 , 拥有医生该具备的职业操守 。 ”多年后陈燕铭也传承了老师的教育理念 , 要求学生“立德立身 , 德才兼备” 。
老师的悉心培养加上自身的勤奋刻苦 , 陈燕铭成长得很快 , 2005年成为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 , 2007年组建并创立中山三院特诊医疗中心 , 并担任首任中心主任 , 积累了丰富的科室管理经验 。
我国有近1.2亿糖尿病患者 , 其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2型糖尿病中最常见、最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 , 总体患病率约11.9%~43.1% 。 该病以预防为主 , 早期规范诊疗可显著改善预后 , 晚期治疗效果不佳 , 严重影响视力甚至致盲 。 为此 , 陈燕铭决定将糖尿病微血管病变 , 特别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早期识别及有效筛查作为重点突破方向之一 。
在她看来 , 作为一名管理者 , 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水平 , 也需要有国际视野 。 2004年 , 她到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医学中心开展糖尿病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研究 , 2009年又远赴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糖尿病中心从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基础研究 。
独在异乡的孤独以及极大的科研压力 , 让她至今直呼“痛苦” 。 刚到不久她要做心包穿刺 , 将造影剂打到小白鼠心脏 , 拍片看视网膜血管蛋白渗透情况 。 “小白鼠心脏跟花生米粒差不多大 , 操作空间很小 。 ”陈燕铭用尾指比画着 , “若是打不准 , 要么造影剂无法循环 , 要么把小鼠打死 。 ”有次不小心被小鼠咬了 , 疼痛从指尖传来 , 情绪失控 , 她找了个无人的楼梯间哭了一场 。 宣泄过后 , 陈燕铭收拾好心情 , 打完破伤风针又埋头练习 , 最终她自豪地说:“心包穿刺操作全部我包了 , 因为我是实验室里技术最好的 。 ”
“国外导师对学术的严谨科学态度 , 让我受益终生” , 在美国留学期间陈燕铭先后在Diabetes、Diabetologia等内分泌领域顶级杂志发表学术成果 , 在国际上首次报道了内质网应激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病中的分子机制 , 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