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挺普通的话 , 从谢荣景的口中说出来 , 因为有那14年军旅生涯的熔炼 , 有这30年医生职业的沉积 , 所以有了不一样的份量 。 “患者的需要 , 就是我们医生努力的方向” , 在这朴素的话语背后 , 是谢荣景和他团队的同事们 , 一直以来默默付出的一切 。
谢荣景 , 53岁 , 沧州市人民医院本部院区胸外科主任 。 从吴桥一名农家子弟 , 到部队里那个为考军校咬牙坚持的战士 , 再到医学路上不断攀登的医生 , 他用热爱与坚韧 , 走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
文章插图
谢荣景 。
考上军医大学 , 他高兴地跳了起来
高中没毕业 , 谢荣景参军入伍 , 成为了一名战士 。 部队远在新疆 , 但对当时那个还没出过远门的年轻人来说 , 对一个梦想的仰望从某种程度上减轻了对家的思念 , 那就是“考军校” 。
一定要上大学!这个像一颗种子一样的梦想埋在心底 , 让谢荣景在紧张的训练、执勤之外 , 有了另外一个“任务” , 那“任务”是自己交给自己的——学习 。
于是 , 他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埋头学习 。 晚上 , 为了不影响战友们休息 , 他就到空出来的营房里继续看书 。
凭借着一份坚韧的毅力 , 1987年 , 他终于考入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 。 事过多年 , 他仍记得当时自己拿到录取通知书时的那个时刻:“我一下子就跳起来了!”
大学毕业后 , 谢荣景回到部队 , 成为一名军医 , 直到1999年转业 , 进入沧州市人民医院工作 。
专注“胸外”30年
14年的军旅生涯 , 带给谢荣景许多收获 , 其中最大的 , 也许就是“坚韧”与“专注”了 , 做什么事总习惯性地要“钻进去” , 问个究竟;要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 , 尽最大的努力 , 争取做到最好 。
一从医 , 谢荣景就跟胸科专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 从刚开始时诊治肺部肿瘤、食管肿瘤、纵隔肿瘤 , 到后来一步步拓展专业范围 , 提升专业技能 , 可以说 , 他的职业生涯 , 是跟“胸外”打了一辈子交道 。
刚到沧州市人民医院的时候 , 胸外专业还是肿瘤外科的一个亚专业 。 谢荣景从一名普通医生做起 , 首先下功夫的 , 是外出进修学习 。
文章插图
团队合力完成手术 。
从天津胸科医院 , 再到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 都留下了谢荣景埋头学习、刻苦练习的身影 。 2005年 , 沧州市人民医院成立心胸外科 , 谢荣景成为副主任;2013年 , 医院成立了胸外科 , 谢荣景成为主任 , 要带着团队一起开创属于他们的事业 。
但当时的“家底儿”并不厚实 。 谢荣景说 , 如果以现在的标准来看 , 当时明显病人少、手术少、诊断水平也不令人满意 。 算上他 , 科里一共3个医生 , 20张病床 。 面对这些 , 谢荣景倒觉得很坦然 , 他首先做的 , 是制订了“科训”:团结、严谨、认真、进取 。 这8个字几乎可以说是“随处可见” , 但谢荣景跟同事们说 , 这8个字要是一年365天坚持下来 , 要是一年年坚持下来 , 那就是件了不起的事情!
发力“微创”手术
不断的学习、进修 , 开阔了眼界 , 更保持了与国际、国内医学前沿理念的“及时更新” 。 正是受益于此 , 谢荣景在2007年左右 , 就将视线盯到了当时刚刚出现的“微创”手术上 。
之所以这样 , 是因为在长期的外科工作中 , 他见到了太多太多接受手术的患者所经受的巨大痛苦 。 以他最常做的肺部手术来说 , 有可能肺部上的手术并不大 , 但却需要给患者做开胸手术 , 留下一道长达40厘米的刀口 , 有时还需要切断肋骨 , 医生要将手进入患者胸腔实施手术 。 这样的“手术路径”给患者造成巨大的痛苦 , 创伤大、疼痛大、费用高 , 更严重影响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 有的甚至一两年里要饱受伤口疼痛之苦 。
- 全球首例“换头”手术在中国完成,共耗资7000万,后来怎样了
- 华医金良脊柱健康中心开设延时诊疗为疼痛患者解除后顾之忧
- 济医附院兖州院区肿瘤科精准诊疗,为患者撑起生命蓝天
- 癌症患者坚持运动,会加速肿瘤扩散?医生:若忽视一点,真有可能
- 尿酸高和痛风患者,哪些食物不能吃?医生说:这4类食物要少吃
- 甘油三酯|高脂血症患者如何吃,才能降低血脂?医生:记住“2+2”这个组合
- 人未老,肾先衰?不想成为300万尿毒症患者之一,警惕4个异样
- 深圳一女子体重近300斤,微创手术解决“超大号”难题
- 「疑难解答」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健康管理服务规范知多少
- 口腔里面做甲状腺癌手术,治愈疾病、保住颜值可“两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