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城|中芯董事会异动:一个转折期的来临?


阳光城|中芯董事会异动:一个转折期的来临?
王如晨/文
中芯国际史上最佳季报 , 却没能换来股价腾跃 。 相反 , 港股(0981.HK)、科创板(688981)双双下跌 。 其中 , 港股盘中一度大跌逾6% 。
除了常见的“见光死”效应(前两天确实大涨两日) , 董事会人事异动、新的重大投资项目等可能也引发一些压力 。
这里更多就董事会说 。
3名台湾人(蒋尚义、梁猛松、杨光磊)离开中芯国际董事会 , 很难说是技术博弈与私人恩怨 。 因为 , 几年来 , 董事会权力结构已基本稳定 。
蒋尚义这年纪来中芯 , 除了有资战略方向 , 更多还是海外产业资源、供应链人脉 , 尤其光刻设备筹措吧 。
他当年在台积电立下的最大功劳之一 , 就是拉入林本坚 , 创造光刻空间 。 ASML崛起跟这有关 。 而且 , 他主导运营的周期 , 经手过几百台光刻机 , 海外人头很熟 。
此前大忽悠项目武汉弘芯启动阶段 , 他还成功操作了DUV光刻 。 虽然EUV层面他也很难 。
这已是他第二段中芯生涯 。 本来外界以为这段必将诸般荣耀加身 。 显然蜜月期已过 , 相当尴尬 。
尽管大国整体政治形势有所和缓 , 落在半导体业 , 封锁与钳制并未真正松绑 。 不止EUV , DUV也不容易拿到了 。
ASML全球老大对中国多轮表态都特积极 , 甚至对美国传递过诸多不满 。 但也没用 。 他承认 , 自己说了不算 。
那蒋尚义的价值基本就弱了 。 至于当初来大陆时说想借封装与小芯片的理想 , 若中芯不遭卡脖子 , 是有空间的 。 它本来就是一个不那么直白的IDM 。
现在这情况 , 为了维护眼前 , 不可能强化这个路线 。 中芯年初甚至决意出脱合资封测子公司资产 。
Q3业绩好 , 也有这份收益的功劳 。 不过 , 相比供应链价值 , 当初蒋谈的理想 , 可能都称不上多紧迫的事 。
既然如此 , 副董事长、执行董事、战略委员会成员角色意义就弱啦 。 他自己待着恐怕也没面子吧 。 薪水也不能算低 。
几个月前 , 中芯技术老将吴金刚离职 , 让人遗憾 , 贫富不均啊 。
梁孟松的角色反而不可或缺 。 他辞去执行董事 , 专注于联合CEO职责 。 必须得承认 , 大陆在能力复合的领军人才上 , 板凳厚度还是不如台湾地区 。 人家受过的训练、角色的转变、能力的多元、成功的履历确实摆在那里 。 大陆当然基础人才有了一批 。
几年前 , 行业形容大陆半导体企业尤其Foundry“陆皮台骨” 。 听起来多少有些讽刺 。 但即便到今天 , 也还相当符合现实的 。 这个真得承认 。
当然 , 说到路线博弈 , 肯定存在 。 每个大公司都不可能真正消除 。
我个人认为 , 如果中芯没被卡脖子 , 没有疫情影响供应链 , 没有出现全球芯片产能短缺局面 , 中芯想统一思想与技术路线恐怕还是挺难的 。 这类要素创造了一种共同体意识 。
Q3财报显示 , 截至9月底 , 65-55纳米占据最多 , 其次是0.15/0.18微米 , 然后是28纳米、40/45纳米 。 看结构 , 相比过去多季 , 中低端占比明显提升了 , 算是下沉了 。
这一结构 , 一是卡脖子的结果 , 毕竟设备被卡 , 前沿工艺没法量产;二是芯片产能严重短缺 , 如此 , 低端的产品你也得服务 。 何况涨价 , 毛利上来 , 也赚钱 。 截至上季末 , 中芯产能满载 。
这种局面恐怕会延续不短的时光 。 除了中芯现有的产线 , 还有新的因素:亦庄新的合资项目已启动 , 而今天 , 中芯上市公司公告了上海的项目 , 投资额都是相当惊人的 。 不过 , 不管是28纳米还是14纳米起步 , 量产后 , 都谈不上前沿 。
外界可能担心量产就过时 。 这是杞人忧天 。 即便今日产能紧缺局面消失 , 两年后 , 这类项目也不会成为包袱 。 因为 , 疫情后 , 数字经济的全面崛起 , 创造了更大、更多元的需求 , 蛋糕大多了 。 过去其实品类相当单调 。
【阳光城|中芯董事会异动:一个转折期的来临?】不过 , 短期 , 北京、上海两大合资项目会消耗中芯很多资本与人才 。 尽管属联合投资 , 地方国资、大基金亦深度参与 , 资金筹措应该有利 , 但无形中 , 挡不住对母公司的消耗 , 对上市带来一定的压力 , 最终可能传导到前沿制程的量产 。
这个很可能也是资本市场今天反应欠佳的真正原因之一 。
另一重当然还是跟董事会异动有关 。 多年来 , 中芯这家公司波折多多 , 几乎每年都会有点事 , 还老是引人猜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