磷酸铁|一体化向上 LFP材料迈向“大宗”时代


磷酸铁|一体化向上 LFP材料迈向“大宗”时代
汽车电动化浪潮驱动 , 锂电材料乘势而起 。
面向TWh时代 , 头部动力电池企业产能规模普遍向百GWh体量迈进 , 这就需要配套材料规模向10万吨级别以上迈进 , 对成本为王的LFP材料而言 , 化工思维开始注入 , 一体化布局提速 。
动力电池老大哥率先下场 。 10月 , 宁德时代旗下邦普拟投资不超320亿元在湖北宜昌投建邦普一体化电池材料产业园项目 , 建设整合“磷矿—原料—前驱体—正极材料—电池回收”等多环节业务一体化生产基地 。
其还在积极探索与上游磷矿商合作 , 通过邦普与磷矿商湖北宜化成立合资公司 , 锁定磷酸铁、硫酸镍及其前端磷矿、磷酸、硫酸等化工原料 。
包括富临精工、湖北万润、德方纳米等也在向上延拓LFP原材料布局 。 如湖北万润与龙佰集团合建磷酸铁 , 并锁定硫酸亚铁等上游资源;富临精工入股恒信融谋局盐湖提锂 , 拓宽原材料供应链;德方纳米新建年产20万吨磷酸铁锂前驱体项目等 。
与此同时 , 一大波化工企业跨界涌入 。 9月 , 万华化学四川眉山投建年产5万吨磷酸铁锂锂电正极材料一体化项目 。 而包括新洋丰、川发龙蟒、川金诺、川恒股份、龙佰集团、中核钛白、安纳达、司尔特等磷化工和钛白粉企业宣布利用主营产品的副产品跨界投建磷酸铁、LFP材料项目 。
多方势力入局LFP材料一体化的逻辑在于 , LFP材料需求及生产规模日益扩大 , 集约式与一体化发展对原料掌控、加工、环保等优势凸显 , 而与核心原材料一体化兼顾原材料供应与成本控制 , 进一步强化原料端生产制备过程的流程再造和技术优化 。
磷酸铁锂正极工艺大致流程是 , 处在磷酸铁锂产业链上游的磷矿石 , 通过湿法或热法生产磷酸一铵、磷酸二胺和高纯度磷酸 , 随后高纯度磷酸和磷酸一铵通过磷铁反应、PH调节得到磷酸铁 , 磷酸铁与碳酸锂进一步加工制成磷酸铁锂正极 。
这其中 , 磷酸铁为LFP正极的核心 , 成本占比近4成 , 而磷源又是磷酸铁的重要成本支撑 , 主要为电池级磷酸一铵和高浓度磷酸 。 因此 , 贯穿于整个工艺的磷资源在磷酸铁锂制备中占据较为重要位置 。
基于此 , 为保障原材料供应及上游话语权 , LFP材料及跨界化工企业均在加速LFP供应链整合 , 通过自建前驱体产能、与资源端合资合作、入股等形式锁定原材料 , 最终实现原材料——前驱体——正极的一体化布局 。
与此同时 , 动力电池企业在与LFP企业合建产能、参股入股等深度夯实供应链关系之后 , 也积极探索上游磷矿资源的合作路径 , 如宁德时代牵手湖北宜化 , 增资常州锂源 , 后者绑定新洋丰荆州合建5万吨/年磷酸铁项目 。
“一体化”逻辑
下游需求持续景气 , 电池需求日益扩张 , 磷酸铁锂呈快速增长趋势 。 截至今年底 , 磷酸铁锂在动力电池市场占比有望超40% , 2021年出货量同比增长将超200% 。
面向TWh时代 , 预计2025年磷酸铁锂需求量约200万吨级别 , 达到小型化工体量与规模 。 而磷酸铁锂兼具精细与大宗属性 , 产品种类较为单一且技术迭代趋于平稳 , 化工思维开始注入 , 一体化布局跃然纸上 。
更大规模及体量的需求 , 意味着沿用之前上游供应链的扩张规模已经远不能满足需求 , 对于资金投入、产能规划、产线部署等都提出更高的要求 , 也倒逼磷酸铁锂正极企业更深度的参与到上游磷酸铁、磷矿等原材料布局中 。
2021年以来 , 磷酸铁锂产业链供给趋紧 , 库存维持低位 , 叠加原材料碳酸锂、磷酸等价格上涨 , 磷酸铁锂产品价格持续上行 , 由 2020下半年低点3.4万元/吨涨至8.6万元/吨 , 涨幅超1.5倍 。 磷酸铁作为大部分磷酸铁锂产能的前驱体 , 表现与磷酸铁锂相当一致 , 价格亦处于上行通道 。
磷酸铁磷源主要为电池级磷酸一铵和高浓度磷酸 , 且更为重要 。 一方面磷源具有较高的价值量 , 成本在磷酸铁中占比最高;另一方面磷铵在制备成商品时往往需要蒸发浓缩结晶 , 在使用时需再次溶解 , 若不采用一体化方式就会使得整个生产过程变得十分不经济 ,
基于此 , 邦普与湖北宜化绑定合作磷矿资源 , 后者控股江家墩磷矿储量1.3-1.5亿吨 , 全部建成后年开采能力为180万吨左右 , 积极布局一体化材料建设 。
与此同时 , 湖北万润与龙佰集团合建磷酸铁 , 锁定后者的硫酸亚铁等上游资源 , 而上游磷矿、钛白粉等化工企业跨界入场 , 产品线下拓扩建磷酸铁、磷酸铁锂产能 。 据不完全统计 , 2021年前三季度国内合计新扩增LFP材料250万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