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培云:当AI也能作画,艺术会死吗?( 五 )

在宗教与科学之间

穿行在欧洲各大博物馆的游客 , 通常都会看到大量宗教题材作品 , 其中不乏杰出者 。 就我个人审美体验 , 有时也难免为其题材单一而感到遗憾 。 好比一群人分配资源 , 一个人得到太多 , 其他人就会饱受匮乏之苦 。 这种压倒性繁荣似乎也意味着艺术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宗教的附庸 , 缩略为《圣经》的插图 。 当然 , 从艺术史更宏大的角度看 , 亦可理解为每个时代各有特征 。 艺术的丰富性不仅立在空间上 , 还会写在时间里 。

盛极一时的宗教既成就艺术也可能压制艺术 , 在艾黎·福尔看来这是因为宗教与艺术分属两种激情 。 就像“忠孝不能两全” , 艺术家同样会在艺术激情与宗教激情对立时面临两难选择 , 于是便有了桑德罗·波提切利的悲剧 。 按说宗教本应属于意义的范畴 , 当它变成昭然若揭的真理写在宗教的教科书里 , 天堂从此失去了神秘 , 在那里 , 想象也在一定程度被禁止了 。

和许多法国人文学者一样 , 艾黎·福尔将科学放在人类的目标之下 , “科学只能为虚构的精神大厦提供新的武器和材料” , 而艺术也不必接受科学的宰制 。 艺术虽然包括几何图形 , 但无固定形状 。 若都去遵守塞尚所谓“大自然的一切都归结于锥体、圆柱体以及球体” , 其结果必然是“置绘画于死地” 。

真正让艾黎·福尔担心的是科学蜕变为一种宗教 。 这已不是简单的“工业泛神论” , 而是科学在裁决一切价值 。 在探讨艺术前景的同时 , 艾黎·福尔同时在问 , 当科学不再是活生生的存在 , 而是蜕变为一种脱离了感官与心智的唯理主义和“僵化的宗教” , 它会不会变成了“墓茔中的一盏灯”?


熊培云:当AI也能作画,艺术会死吗?

资讯频道http://zixun.iweiba.cn/list-1.html

乔凡尼·潘尼尼 , 《万神殿内景》 , 17世纪 , 英国国家美术馆

艺术会死吗?

有关艺术即将终结的讨论由来已久 , 就像福柯宣告“人之死” 。 黑格尔对艺术终结的推理是 , 当艺术的感性成分越来越少 , 而观念成分越来越大 , 艺术将并入而且消失于哲学王国 。 问题是 , 理性如何可能压倒性地战胜感性?这方面听听休谟、叔本华与尼采的反对声就可以了 。 而且 , 艺术史进程不同于科学史进程 , 它不会借进步主义贯穿某种单一性 , 而是逐步走向“文无第一”的丰富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