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国贸|每天利息3个亿——恒大,已经无法回头了( 三 )


在国家政策鼓励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大环境下 , 地方为鼓励新能源行业 , 出台了不少相关优惠政策 , 而恒大在造车过程中打着创造就业岗位和纳税的旗号 , 与地方发展需求契合 , 能够以更低的成本获得土地 。
这些公司在全国各地拿到的土地 , 既有可以建设工厂的工业用地 , 也能开发新楼盘的住宅用地 , 还有能建商业地产、写字楼、学校或商住两用楼的综合用地 。 至于是不是造车相关 , 那就不一定了 。
造车疑点(6):恒大汽车员工负责卖房
据恒大员工爆料 , 去年十一期间 , 恒大汽车3000多名员工领到了新任务——卖300套房子 。 其中 , 生产部门平均8个人一套 , 研发部门平均26个人一套 。 没能完成卖房任务 , 还要面临罚款和内部检讨的处分 。
除了卖房 , 恒大汽车员工还曾被要求推销恒大理财产品 , 最低5万起购 , 15人左右的团队会分到约1400万元的推荐指标 。 一个员工多家使用 , 节能环保 。
恒大为何至此的原因
“在我看来 , 许家印是一个很会走钢丝的人 , ”胡润百富榜的创始人Rupert Hoogewerf说到恒大 , “他一直能在债务和业务增长之间找到平衡 。 ”
成也萧何 , 败也萧何 。
恒大集团 , 1996年由许家印创办的超大型综合性企业集团 。 核心业务为房地产开发 , 项目遍及全国两百多个城市 , 同时也发展金融、体育、旅游、健康、新能源汽车等多元化业务 。
2008年 , 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 , 国内推出“四万亿计划”政策 , 大量投资涌入基础设施建设 , 再加上宽松的信贷政策 , 房地产迎来一波强力上涨 , 恒大集团就是参与者之一 。
2010年至2014年 , 国内房市火热 , 房价不断飙升 , 房地产开发商赚得盆满钵满 。 直到2014年5月 , 市场迎来瓶颈 。 当时 , 中国房地产的另一个巨头万科认为 , 行业狂飙已停止 , 接下来是精耕细作 。
然而 , 彼时恒大并不认同这个判断 , 并且决定继续扩张 。
恒大将香港房市的“卖楼花”模式发扬光大——向银行借贷数以亿计的资金买地 , 之后几个月内就开盘售楼 , 收回数倍资金 , 接着再把这笔钱投入买更多的地 , 借更多的债 , 开更多的盘 。
2016年 , 国内开启棚改货币化:将城市中难以配套的老破小区域进行拆除 , 给予拆迁户现金补贴 , 鼓励他们拿这笔钱去购置新房 。 这一政策使得中国楼市“量价齐升” , 搭上政策东风 , 恒大继续通过激进的高杠杆操作 , 瞬间膨胀 , 扶摇直上成为当时中国第一大房企 。
高负债、高杠杆、高周转、低成本 , 恒大就是通过这「三高一低」的战术攻城略地——通过大规模举债获得资金 , 把举债获得的资金 , 再转化成土地储备 , 然后再把土地储备快速转化为物业 , 最后通过高周转将物业回笼为现金 , 简单粗暴——这种看似激进而风险极高的策略 , 最终成就了恒大的商业帝国 。
但伴随而来的 , 就是居高不下的负债 。
因为要利用杠杆与借贷 , 房地产企业的负债一直都很高 。 在2021中期财报中 , 恒大负债1.95万亿 , 成为负债最高的房企;碧桂园负债1.76万亿 , 排名第二;万科负债1.52万亿 , 位居第三 。
可以看到 , 这些房产巨头的负债都超过万亿规模 。
但是 , 此前的恒大 , 可以通过快速售卖地产来平衡负债 , 关键是流动 , 负债即使再高也不用怕 , 怕的就是流动资金不够 , 进而导致资金链的断裂 。
被三条红线斩断的恒大
之后的事情我们知道了:三条红线 , 切断了恒大的资金链 。
恒大这些的企业也被监管单位称为“灰犀牛” , 这些企业如此庞大 , 与国家金融体系的瓜葛如此之多 , 以至于它们一举一动都对社会产生深刻的利害影响 。
为了控制这些灰犀牛 , 政府在2020年颁布了房地产行业的“三道红线” , 给国内房地产行业带来了巨变 , 也直接扼住了恒大的脖颈 。
所谓“三道红线”是指2020年8月住建部、央行召集房企开会时提出的三个监管要求——(1)剔除预收款的资产负债率不得大于70%;(2)净负债率不得大于100%;(3)现金短债比不得小于1倍 。
根据踩线的条数 , 监管部门将房企分成“红、橙、黄、绿”四档管理 , 每降低一档 , 有息负债规模增速上限增加5% , 即使是处于绿档位置的房企 , 有息负债年增幅也不得超过15% 。
踩线数量越多 , 房地产企业面临的降杠杆压力越大:如果踩了其中一条 , 年负债增速不得超过10%;如果踩了两条 , 不得超过5%;如果三条全踩 , 不得新增有息债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