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观察报|企业家应该关注的四个认知规律,不确定时代

数字时代让我们面临很大的挑战是:不做是非对错的选择,而是选择哪些东西对我来说是有价值的 。
作者|孙健敏华夏基石集团领衔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
来源|华夏基石管理评论
认知是什么?可以从两个方面去分析 。
一是认知的内容 。 我们看到的、听到的信息,包括对自己、对他人、对事业、对金钱、对风险、对不确定性的种种信息等,可以简单分成三部分:对人、对事、对物 。
二是认知的过程 。 包括认知模式、认知风格、认知能力、认知偏差等 。 具体来讲,就是我们怎么样去看、去听、去想 。
同样的东西,不同的人可以用完全不同的术语、词汇来表达 。 因此在这样一个可以自由发表观点的信息时代、互联网时代,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新东西地不断涌出使我们眼花缭乱、应接不暇,但又不想让人觉得自己落伍了,所以,就手忙脚乱地去赶,心烦意乱,阵脚大乱 。
其实,什么时代都有各种不确定性,工业时代也没有全都确定,未来同样如此 。 想不乱阵脚,不见得非要去看未来是什么样的,只要知道以前是什么样的,大概可以帮助我们找到脚下的路的,所谓“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 只看未来反而容易找不到路,掉坑里面去 。
1
-THEFIRST-
不确定时代
四个值得关注的认知规律
1.框架效应:立场决定观点
其实我们现在有很多认知——对于现象以及对现象的看法、评价和判断——在相当程度上没有遵循人类认知的规律 。 老祖宗早就总出了这些规律,不需要我们再费尽心思地探讨 。 我们不用把这些认知的规律都做到,只要能把其中一点做到极致,就可以保证你成为高能量的人,但这一点可能不止要做到一万次,而是要做到十万次,要变成习惯,变成自动加工、自动反应 。
比如大家经常说“屁股指挥脑袋”,就是心理学中的“框架效应” 。 什么是框架效应?即立场决定观点 。 拿着相机去拍照,在摄影上叫构图,面对同样的场景,不同的人构图不一样,拍出来的照片也就不一样,但反映的现象是同一回事 。 这个差异不只是反映在清晰度上和取景的角度上,框架效应在相当程度上比认知能力、认知方式还重要 。 在框架效应中,立场不是通常认为的立场,而是脑袋里面自动勾画的一个参考框架 。 我们看一件事情、看一个人、解答一个问题的时候会有一个参考框架,这个框架决定了我们怎么样去定义和评价它 。
“框架效应”是一种认知规律,即这个事情是什么,取决于我们把它放在什么样的框架里 。
我们所知道的很多规律,已经是科学的定论,当然,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不同,不能说它是百分之百的定论 。 很多人较真说,理论总是落后于实践 。 其实,没有实践就没有理论——没有苹果往地下掉就没有万有引力,先有苹果往地上掉,才有万有引力的,牛顿总出来以后,就可以让更多人知道这个理论 。 没有华为的实践,就没有出自华为的中国管理理论 。 管理理论相对来说落后于先进实践,但不可否认的是,先有实践再有认识,然后才是认识指导实践 。
2.认知偏差:越做不好事情的人越善于找借口
人们不善于为该做的事情找理由,却善于为做了不该做的事情找借口;越做不好事情的人越善于找借口,于是没有任何借口输出时,大家都趋之若鹜 。 这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发现的一个很重要的认知规律 。
丹尼尔·卡尼曼因为“把心理学成果与经济学研究有效合,从而解释了人类在不确定条件下如何进行判断”,与他的合作伙伴弗农·史密斯共同获得了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
丹尼尔·卡尼曼最重要的成果是关于不确定状况下人类判断、推理和决策的研究,他证明了人类的决策行为如何系统性地偏离标准经济理论所预测的果 。 所以,大家如果要真正弄懂什么是不确定性,怎样在不确定性下做判断,可以去读丹尼尔·卡尼曼的代表作《不确定状况下的判断》 。 这本书非常有价值,主要是研究分析企业经营,尤其是金融公司的投资、股票、证券、风险决策,也分析了人的天性、贪婪、需要等 。